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個總是很嚴厲地批評孩子充當白臉,另一個總是在旁邊幫孩子打圓場充當紅臉,似乎這種連哄帶嚇的「臉譜式」教育能讓孩子更聽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幾天看到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孩子正在練琴,媽媽坐在一旁監督,並時不時糾正孩子的指法。
坐在一旁沙發上玩手機的爸爸,在聽到自己妻子逐漸憤怒的聲音,說了聲:好了,休息一下。
媽媽輔導孩子做課後作業,期間孩子不斷以各種藉口離開房間,一會上廁所、一會喝水,結果都是跑去找爸爸,爸爸就抱著孩子一起看手機里的視頻。
幾次後,媽媽發現不對勁,走出書房看到這一幕,頓時怒火中燒,結果爸爸還抱著孩子笑著對媽媽說:不要這麼凶。
最後,孩子被媽媽從爸爸懷裡用力拽出讓其在房間中反省,而此時爸爸仍在一旁安慰孩子。
這種場景是否也經常見到?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個總是很嚴厲地批評孩子充當白臉,另一個總是在旁邊幫孩子打圓場充當紅臉,似乎這種連哄帶嚇的「臉譜式」教育能讓孩子更聽話。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
嚴父慈母vs虎媽貓爸
在知乎有個叫「一念」的用戶,分享了自己幼兒園中的一個「臉譜式」家庭育兒案例:
孩子的爸爸平時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但媽媽卻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
然而這個孩子的問題很多。
在爸爸面前極其乖順,爸爸有任何要求都會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的要求也會照做不誤。在媽媽面前就完全變了一個人,會極其固執,媽媽說什麼基本不聽,為所欲為。
這是一個爸爸唱白臉,媽媽唱紅臉的家庭,在這個家庭中孩子是否聽話,完全取決於他的爸爸是不是在場。如果爸爸在場,他就會成為一個乖寶寶,如果爸爸不在場,他就會各種鬧騰。
硬生生地讓孩子成為了兩面派,在父母面前呈現出不同的自己。
除了這種嚴父慈母的分工模式,還有一種是俗稱的虎媽貓爸式的,即媽媽唱白臉,爸爸唱紅臉的。
在之前湖南台的教育紀實類節目《放學後》里,有一個叫王若曦的女孩,她的父母就是虎媽貓爸模式。
節目中拍攝的是父母分別陪王若曦寫作業的片段。
在媽媽陪同時,王若曦會認真完成作業,媽媽除了要求她要認真寫字以外,還要求坐姿等要標準。
而到了爸爸陪的時候,他們一起玩了很久才開始寫作業。
好不容易開始寫作業了,爸爸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數字一定要寫的漂亮點,上次因為你寫得不好,你媽把我罵了好久。
在練字時,原本媽媽要求要將本子放正了再動筆,避免寫出來字是歪的。然而,爸爸卻說:沒事,歪一點沒關係。
不僅如此,有的家庭還會用嚴厲的一方來要挾孩子,以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例如:
快寫作業去,不然你媽回來你就完蛋了。
你就淘氣吧,一會讓你爸揍你!
乖乖聽話,不然我去叫你媽,你媽可沒我這麼好說話。
這種方式確實能讓孩子在當下按照家長的指令行事,能給家長省不少精力。
但是不會有反作用嗎?
2
臉譜式育兒
後患無窮
生活中採用「臉譜式」育兒方式的父母不在少數。
之所以會有家長選擇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是因為他們覺得嚴厲的一方可以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不至於讓孩子無法無天。
而當嚴厲的一方讓孩子壓力過大時,溫和的一方還能幫忙哄一下孩子,不至於讓孩子過於難受。這樣可以讓孩子達到一個平衡。
這種教育就如同「打一巴掌,又立馬給一顆糖」。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會因為一顆糖就抵消之前受的一巴掌嗎?
答案當然是不能,不管這顆糖有多甜,巴掌留下的傷害都不會消失。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出現了親此疏彼的表現。畢竟不管是誰,都不喜歡老是打擊、批評自己的人。
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叫爸爸,直接將爸爸喊成叔叔。
此外,這種「臉譜式」育兒還不利於孩子內心規則的建立。因為同一件事情,父母的反應不同,他們就會無所適從,導致分不清對錯。
而當下的順從,只不過是妥協於嚴厲一方的威脅之下。這種因恐懼而選擇聽話的方式,還容易形成「權威恐懼症」。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權威恐懼症」產生的原因是:
年幼時父母太嚴厲,使子女對權威產生恐懼感,長大後將這種恐懼,遷移到具有權威的領導和長輩身上,從而形成一種對權威採取迴避的應對策略。
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學會鑽空子。利用紅、白臉觀點的不一致,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例如選擇在嚴厲的一方面前成為乖寶寶,在溫和的一方面前各種撒嬌耍滑。
還有的孩子在看透了這種方式之後,反而會變得更加叛逆。
可以說,雖然「臉譜式」育兒當下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可以說是後患無窮。
但是會有人有疑問,如果沒人唱白臉,那孩子的規矩要如何建立?等進了青春期,更是鎮不住他們。
其實,關鍵在於家庭教育觀念的一致性。
3
家庭教育觀念
為何必須一致
李玫瑾教授說:
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種聲音。
這裡的一種聲音指的是家庭教育觀念的一致性。不是溺愛的一致,而是有底線、有原則的一致。
尤其在孩子面前時,家長雙方統一戰線很重要。
例如黃磊夫婦對於女兒多多的教育,總是讓人讚嘆不已。
他們曾經分享過,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他們就是採用統一戰線的方式。女兒有問題他們就會一塊兒說,相反的,女兒表現好的時候,他們也會一起表揚。
要達到這種默契,父母雙方需要經常就家庭教育進行溝通,當有不同觀點時,會通過探討儘量達成一致。
只有當父母雙方明確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時,才能讓孩子知道底線和原則,才不至於一直在犯錯的邊緣試探。
如果雙方平時都不談論家庭教育,可想而知,當面對問題時,分歧會有多大。
當然,雙方的爭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爭執。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各自的出發點和表達的方式不同,我們需要遵從一致性的原則,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內心的規則感和安全感。
當然,在一致性的原則上,我們也可以保留各自的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