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根據一個智慧文明所能使用的最大能源量級,提出了對後世具有重大參考意義的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
卡爾達肖夫指出,判斷一個文明是否發達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他們現階段的科技水平,另一個則是他們當前所使用的能源。
從某些角度來看,能源量級和科技等級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能源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文明能源消耗越多,其科技水平自然也就越高,而科技水平越高自然也會進一步刺激能源的消耗。
所以依靠能源和科技水平這種共生的關係,卡爾達肖夫將文明等級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分為I型、II型和III型,對應著一級、二級和三級。
如果對這三個等級簡單的進行概括,那麼能完全使用和掌控母星能源的文明可以被稱為一級文明。同樣的道理,能夠掌握所在恆星系的為二級文明,能掌握所在大星系的則是三級文明。
著名科普作家、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表示,就現階段來看,人類的文明等級只能算是0.7級。別看距離一級文明只有0.3的差距,但這0.3的差距宛若一道天塹,將現實和科幻作品中那讓人嚮往的景象隔開。
那麼問題來了,一級文明巔峰究竟有多發達?其實就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它能滿足你對未來生活所有的美好幻想。
根據預測,當人類文明真正達到一級文明巔峰的水平時,對於現在來說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的可控核聚變,早已經熟練掌握並全面民用。
對於那些現在耳熟能詳的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以及潮汐能等等,也早已能夠高效地利用並普及。
與之相對應的,在掌握核聚變以及其他清潔能源的同時,化石燃料也肯定已經被拋棄、或者使用率大幅度減少,一方面它們是不可再生資源,開採它們還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從宏觀上來看這並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而另一方面在於,相比傳統效率低下的化石能源,新型核聚變能源有著成本更低、原料更足、對環境污染更小、能量轉換率更高的好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使用化石能源呢?它使用率降低是文明發展步入高級階段的必然選擇。
在高效能源的幫助下,人類的探索範圍也將發生巨大的改變,深海、近地軌道甚至地球內部的活動將變得極為簡單。
更高效的能源帶來更高效的推進設備,化學燃料推進的火箭將徹底退出歷史舞台,畢竟使用化學燃料的火箭上限很低,在宇宙中航行如果不藉助「引力彈弓」,甚至無法達到第三宇宙速度(太陽系逃逸速度)。在這種情況下,殖民宇宙只能是一種妄談。
而取代化學燃料的,可能是雷射脈衝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甚至是反物質火箭發動機等等。這些使用強大的能源的發動機,可以輕鬆讓飛行器突破第三宇宙速度,離開我們現在生活的太陽系。
不僅僅是探索範圍的擴大,一級文明對母星的掌控也是非常全面的,例如現在捉摸不定的氣候和天氣,將會變得可控、可調節。
此時讓人類頭疼的全球變暖和讓人恐懼的大冰期,將會被先進的技術所完全掌控,從而避免全球災難的出現。
天氣預報將會變得非常精確,因為各地的乾旱和濕潤情況,人類已經能夠輕鬆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每天一次的天氣預報或許會慢慢變成一年一次。
你可以根據一年中的準確天氣情況,安排出行、工作和生活,再也不用擔心洗完車必下雨的「魔咒」。
當然了,一級文明可控的並不止天氣,卡爾·薩根曾認為,當一個文明達到一級文明時,他們甚至能夠控制母星的地質活動。這也就意味著,人類或許再也不用擔心地震、海嘯這種大型的災難。
當然了,一級文明的掌控力不僅體現在宏觀層次,對於微觀層次的掌控同樣得心應手。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在保證基本倫理的情況下,人類的壽命將會大幅度提升,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則會大幅度降低,生活質量會讓現在望塵莫及。
因為探索範圍和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所有人類有了新的目標,或許全球將會迎來統一化,因為這樣的統一能夠迸發出更強大的發展力量,是成為一級文明的基礎。
如果宇宙中存在外星文明,那麼當達到一級文明時,就應該具有尋找以及和他們交流的資格了,因為在茫茫宇宙中一級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至少不會被動挨打無法出手。
畢竟無論一級文明還是三級文明,都要遵循宇宙的基本物理法則,不可能出現一擊毀滅一個文明這種只會出現在電影中的情節。
到這裡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便出現了:人類什麼時候能夠真正成為一級文明呢?按照著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說法,人類想要真正成為一級文明,至少需要在現在基礎上穩步發展3000年的時間。
總的來說,一級文明肯定是讓人極為嚮往的,畢竟幾乎沒人能拒絕星辰大海的魅力。想到幾千年後去太空旅行或許跟現在跨省旅行一樣簡單,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有種出生太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