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多變與不變

2019-12-10   三聯生活周刊

一個女人在夢裡的午後睡著了。

夢中,她四次跑上樓梯,越過眩暈與危險,衝破紗幕,進入房間。

她撥開唱針,掛上中斷了通訊的電話,吐出鑰匙,與自己同桌而坐。

夢中人的背影幾度匆匆而過,神秘消失。轉過身時,夢中人的臉是一面鏡子。

再次穿越夢境,她走出了房間,一腳踩進沙灘,另一腳陷入泥土,接著一步掠過草地,再一步踏上街磚。

影子撿拾花朵,影子追逐影子。鑰匙化為刀鋒,海浪淹沒碎片。

……

《午後的迷惘》

1943年的好萊塢,26歲的瑪雅·黛倫買了一台二手的16mm攝影機,由她的第二任丈夫掌鏡,花費250美元,在家中自編自導自演了這部叫作《午後的迷惘》的短片。

短短的14分鐘加上後來9部完成及未完成的短片,讓她成了美國「先鋒電影之母」。因為在女性主義興盛之前便率先發起本能的內在體驗表達,她也被視為女性主義先驅。在聚集著杜尚、布勒東、約翰·凱奇的紐約先鋒藝術家群體中,她是少有的女性之一。

時代記錄人類改造世界,其中女性一步步解開束縛、打破刻板印象的過程尤為閃光。隨著優秀的時代女性不斷拓寬界限,她們創造出一片片更廣闊的領域,在此開墾思想、創造價值,直到今天,這樣的突破仍在發生。

今年,在梅賽德斯-奔馳星願基金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生計項目中,兩組不同地域、領域、技藝、性格的女性為同一個追求相聚,她們跨出各自的圈子,用開放的眼光互相吸取養分,培育出新的果實,見證巾幗的力量。

穿針引線的奇異之旅

Masha Ma x 畢躍英

III

「在文字中去找靈感來源是很有意思的。」時裝設計師Masha Ma說,「不一定是小說,可能是詩,可能是很小的引語,也可能是你走過路邊看到的一個警示牌。」

在英國受過嚴格、正統的藝術教育,如今她卻越來越少倚賴視覺圖像刺激靈感,更加偏向文字的間接作用。她個人簽名式的紅唇,短髮遮住半邊面龐,只是把黑髮染成了淺色,或許也是尋求變化的一部分。

著名時裝設計師Masha Ma

2012年,Masha Ma接到法國高級時裝公會打來的電話,邀請她在兩個月後的巴黎時裝周發布個人作品時裝秀。雖然毫無準備,她還是帶著年輕的果敢完成了這次挑戰。自此,巴黎時裝周成了她每年的常規日程。

SS2020 Masha Ma時裝周

Masha Ma的作品給人的印象是現代、前衛的,像Lady Gaga、尚雯婕這樣造型風格強烈的藝人都身著過她的作品。但在Masha Ma看來,「現代和前衛是時裝需要符合的基本條件。」她更看重女性的真實表達,特別是中國女性。「對於我個人來講,我不是單純地用傳統的中國文化符號去拼貼一個形象,而是站在現代文化語境下,用時裝去表達真實的狀態。」

她思維敏捷,語速極快。談及時裝與傳統的關係,她有著鮮明的觀點:「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其實很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什麼是真正的中國傳統呢?唐代嗎?宋代嗎?還是說清朝?只是因為離得最近,影視作品反映得最多。對我來講那都不能完全概括中國文化。中國的定義是很廣的,是在意不在形的。」

因此,她不會循著審美傳統的時間線回溯,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寬泛的空間。既要自我表達,又試圖在全球語境下,做出現代的作品,挖掘最中國的「魂」。

Masha Ma 2015年秋冬系列作品。她從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獲得靈感,通過線條、結構、材質探索時裝承載中國元素的其他可能。

相比時尚的不斷求變, 中國傳統工藝則更多體現著堅守與傳承。當Masha Ma在雲南石林遇到撒尼刺繡非遺傳承人畢躍英時,正是這種堅守讓Masha Ma感到吃驚:「這是讓人非常不能理解的一件事:幾乎沒有設計圖,花紋基本靠『算』。你在不知道這個圖案、沒有設計的前提下,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然而對於做了57年刺繡的畢躍英來說,這一點也不神秘:「我們不是隨便繡。小時候,我看奶奶會很多圖案,我就一針一針記在心裏面,就是這樣。」

畢躍英隨手拿起腰帶,詳細講述這小小一角上三種不同的刺繡方法:最前端是邊繡,也叫裹繡,用來鎖邊,也很耐磨;中間有紋飾的是挑繡,跟大家熟知的十字繡比較像;再往上就變成穿繡,把線一路穿到上面來。

傳統撒尼刺繡以母傳女的方式沿襲。畢躍英的母親和奶奶傳授給她,她再傳授給自己的女兒。有口訣,沒圖紙,圖案卻像是GPS定位一般,精準地落在正確的位置上。它不同於很多刺繡,勾勒出鴛鴦、荷花、山水等生動具體的景物和形態,而是將日月星辰、植物動物,轉化成為精密的幾何圖形,並通過針數固定下來。這些不分國界的符號相互組合,只有輩輩撒尼繡娘深諳它的含義。

畢躍英 雲南石林喀斯特地貌世界自然遺產地撒尼刺繡可持續生計項目鄉村女性代表。

畢躍英只上到小學三年級就休學,8歲就學起的刺繡已經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樂趣。彝族傳統里,男孩子從小學摔跤,鍛鍊勇氣,女孩子則一定要學刺繡,繡得越好就越會操持家務。但這種規則在畢躍英這裡似乎不完全適用。早年間,她常常一繡繡到下午四五點。一兒一女放學了回來問:「媽媽你沒有做飯嗎?」她說:「沒有做飯。」女兒便自己做。後來兒子成了家,兒媳婦下班回來問:「媽媽你沒有做飯嗎?」她說:「還沒有。」兒媳便接著幹活。一星期前,她遇到一個喜歡的繡品,就悶頭繡了三天不下樓。老伴告狀告到她三哥那裡:「都三天三夜不下地了,我說了一句,她還不高興!」

對於自己的技藝,畢躍英是專注的,自信而自豪。她笑著說:「我去雲南大學裡面講課,他們讓我講兩句話,我說,我不會講!我只會繡花!」

畢躍英在電視上看過Masha Ma的設計。「我喜歡,但是我自己不買了,我都老了(笑)。」這次與畢躍英的合作,Masha Ma將撒尼刺繡點綴在純黑色腰包上,真率自我的感覺里多了一點亮眼的色彩。畢躍英選擇的圖案是蜜蜂,她說:因為用這個包的女孩會像花一樣。

當這樣小小一隻腰包拿在手中的時候,輕便、靚麗且兼備功能性,包帶一側的刺繡顏色明快,抓人眼球。或許城市中的IT Girls不能了解刺繡圖案背後的意義,但那也沒有關係。撒尼繡娘將美好寓意蘊藏到其中,將美傳達,雖然不同於Masha Ma的摩登前衛,也何嘗不是承襲中國「魂」的一種自我表達呢?

刺繡腰包

Masha Ma x 畢躍英

線條交叉的幾何之美

胡如珊 x 楊昌芹

III

在貴州赤水,135萬畝的竹林中種植著200多種竹子。17歲那年,苗族女孩楊昌芹師從貴州竹編工藝的創始人陳文蘭老師,開始學習竹編。一年學習期滿之後,楊昌芹離開了赤水。但她對老師說:「我一定回來。」

此語一出,楊昌芹如同一個篤定要去追風的少年。回鄉後,她沒有聽母親的話去做幼兒園老師,而是專攻立體竹編工藝。後來,她還是回到了赤水,她說自己喜歡赤水竹藝,要把竹編手藝當成一輩子的事情來做。

楊昌芹,中國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遺產地赤水竹藝可持續生計項目鄉村女性代表。

楊昌芹做的竹編非常精細。一個陶瓷罐,用細若髮絲的竹纖維包裹,中間只沾一點膠固定在容器蓋頂,接著就全靠編織手藝來固定,最後嚴絲合縫附著在上面,露出一圈薄瓷邊緣,溫潤與清幽相得益彰。竹喜水,遇水愈加貼合。經過日復一日的鑽研與苦練,楊昌芹成了最年輕的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赤水竹編產品

然而她身上肩負的使命還不止這些。2012年,楊昌芹創立了赤水牽手竹藝,將竹編技藝傳授給赤水當地的留守或貧困婦女,用竹編帶動當地發展。一路走來,公司經歷了訂單沒落實、工資發不出種種艱辛,楊昌芹沒說過難。

成立7年,公司營業額已經有了保障,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也吸引不少年輕人返鄉工作,一些留守少女常被她安排去設計展覽、展銷會,權當開闊眼界。楊昌芹的細膩與堅韌,如同她愛的竹子一樣,讓人可親、可敬。

然而,在收到建築師胡如珊的竹籃設計稿時,楊昌芹卻遭遇了難題。「平時我的竹編產品都是一個厚度的,但這次合作的竹籃很有立體感,中間厚,兩邊薄。」

赤水竹編繁複的製作技法與胡如珊融入現代感的簡約設計並不是立即貼合的。她連續研究了三四天,半夜睡不著,就回到工作室繼續琢磨。經過不斷嘗試和溝通,現代簡約的竹籃終於成型。

胡如珊,國際知名建築師

胡如珊對這次合作的竹籃作品的概括是:優雅、實用、二元統一。而對於這位兼從音樂與日常中獲取設計靈感的建築師來說,除了直觀的柔與剛、粗與細,她對傳統與現代的二元統一亦有獨到見解。

竹籃設計過程

對於傳統與當代生活方式的衝突,胡如珊並不悲觀。她不認為兩者之間發生了徹底的斷裂,相信年輕人仍然能欣賞經典與傳統設計。因此,她所做的工作不是彌合,而是創造。

胡如珊設計作品。她將弄堂老房子的空間分割保持不動,完成了上海田子坊私宅設計改造,將之打造成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新式公寓,同時又與里弄環境契合。

建築師胡如珊身上有著多種「角色」,她和先生郭錫恩聯合創立了如恩設計,她是設計共和的創始合伙人,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用冰冷的鋼筋水泥為建築打造感性的肌理,用理性的態度照看溫暖的家,剛與柔的雙重性格在她身上兼具。亦剛亦柔,在不斷應對中找到平衡,享受這個過程,聽從內心做選擇。這是她對待工作與生活的態度。

現代簡約竹籃

楊昌芹 x 胡如珊

相遇中積蓄力量

III

埋頭繡花的畢躍英、新潮前衛的Masha Ma、楊昌芹壯志在胸、胡如珊沉靜如水。4位迥異的女性,4種不同的人生,你卻能在其中發現她們共通的理念。聽從內心追求,成為自我。這份對自己的認可,可以超越性別的限制,積蓄起驚艷的力量。


點擊觀看視頻

鼓勵女性追求自我,實現自我也正是奔馳星願基金首個世界遺產地女性發展計劃「巾幗夢」的理念之一。2019年,星願基金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生計項目創新聯合奔馳專屬女性社區——She’s Mercedes,共同發起了「巾幗夢」計劃,讓來自不同社群的女性彼此遇見,碰撞靈感,成就更多「自我」。過去一年,直接參與奔馳星願基金可持續生計項目的遺產地居民已逾500人,女性占比超過60%,共計惠及近10,000人。

在不斷的改變中,女性始終葆有蓬勃的創造力,而「巾幗夢」計劃期待為她們添翼。

(部分圖片來自梅賽德斯-奔馳)

策劃:三聯.CREATIVE

作者:zigzag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開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