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陝西省林業局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其中,建立秦嶺國家公園已納入國家公園總體布局。
「十大行動」是搞好秦嶺保護的「總抓手」
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黨雙忍講,1998年,秦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2007年,省人大常委會發布施行《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為一座山脈立法。2018年,我省汲取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問題深刻教訓,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再次修訂《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今年12月1日已經正式施行,開啟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新時代。
為了認真落實中省決策部署,履行好生態空間治理職責,把《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落到實處,省林業局制定了《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
這十大行動是: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行動、森林資源保護行動、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生態空間修復行動、生態服務與富民行動、科技創新行動、智庫建設行動、保護執法與監督行動、生態文化宣傳行動、組織保障行動。
《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共四十一條,較為詳盡地規定了治理的範圍和要達到的目標。
黨雙忍解釋,《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是省人大常委會頒布施行的地方性法規,涵蓋了城鎮、農業和自然生態三大國土空間。《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是省林業局貫徹落實《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具體舉措,適用範圍是生態空間。《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除了做好《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動作」外,還是林業部門搞好秦嶺保護的「一攬子」行動計劃,是「總抓手」。
秦嶺國家公園已納入國家公園總體布局
黨雙忍說,秦嶺是中國南北分界線,是中華地理標識,具有國家代表性,具有國家符號意義,建立秦嶺國家公園是秦嶺保護的標準配置。省委省政府對建立秦嶺國家公園非常重視,並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今年5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派出國家考察隊深入秦嶺實地考察,形成調研報告。秦嶺國家公園已納入國家公園總體布局。目前,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指示,省林業局正在抓好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前期工作。將把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等生態核心區域納入秦嶺國家公園,到2025年建立秦嶺國家公園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
同時,整合各類自然公園。根據國家自然保護地分類劃定標準,梳理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理順自然公園管理體制,開展綜合評價,調整管理目標和方向,解決自然保護地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積極推動華山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申報工作。
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長效機制
在野生動植物保護上,實施秦嶺野生動物資源普查、專項調查,調整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完善日常監測預警機制,擴大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監測防控範圍,在重要棲息地及廊道開展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建立打擊整治破壞秦嶺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長效機制,加強秦嶺珍稀野生動物保護。開展秦嶺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整理工作,調整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建立極小種群「秦嶺石蝴蝶」、「長序榆」野生植物繁育基地及珍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力度,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野生植物資源檔案。探索秦嶺道地藥材的保護、引種栽培與馴化、開發與利用的長效管理機制。
還將組織開展秦嶺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認定工作,確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在重要棲息地設置保護設施和標誌。建立秦嶺野生動物保護地斑塊連接網絡,建設可滲透性棲息地自然生態景觀,構建起「自然、多彩、連通」的生態廊道。
打造50個國內外知名森林康養基地
依託秦嶺優質森林資源,編制秦嶺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名錄,加快森林康養師培養,打造50個國內外知名森林康養基地。結合資源稟賦,舉辦秦嶺百花節,避暑納涼節,紅葉節等活動,提升生態空間的服務能力。
完善秦嶺範圍內自然體驗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自然體驗、生態旅遊平台15個,引導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打造秦嶺古道、步道、探秘等精品線路,開展自然體驗、生態旅遊活動,年接待1000萬人次以上。倡導綠水青山無痕旅遊,建立垃圾管理及治理長效機制。
建設「數字秦嶺」 構建秦嶺學知識創新體系
加強秦嶺生態空間資源監測與評價,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構建數字化平台,建設秦嶺生態空間治理人工智慧應用體系,有力支撐秦嶺生態空間治理邁入智慧化的目標。
深入挖掘秦嶺蘊藏的科學內涵,支持秦嶺知識創新項目,加強自然、生態、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研究,推出一批秦嶺研究專著,逐步形成秦嶺學知識鏈條,構建秦嶺學知識創新體系。
到2025年 大熊貓人工種群突破60隻
加快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建設,按照「一公園、兩基地」布局,改造提升繁育基地,新建救護放歸基地,籌建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重點攻關秦嶺大熊貓繁育、野化放歸、疫源疫病監測及防治等關鍵技術,加強科普宣教工作。到2025年,大熊貓人工種群突破60隻。
還將依託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創建朱䴉國際研究創新高地,加快申報陝西朱䴉保護與繁育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成立朱䴉研究國際聯盟,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朱䴉繁育、野化放歸等關鍵技術研究,為世界朱䴉野外種群的恢復與保護提供「中國模式」。
來源: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石俊榮
編輯: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