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陽武功縣西北的武功鎮,北面不遠處龍門村的台地上,矗立著一座不大的墓冢,埋葬著西漢著名的大臣蘇武。如今,這裡是「武功八景」之一。
蘇武,西漢杜陵(今長安縣)人。漢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武帝為了回報匈奴單于「盡歸漢使之不降者路充國等」的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等,贈送單于大批財物。
但單于錯誤地從為漢朝軟弱,於是「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蘇武被匈奴扣留,並千方百計誘降,但蘇武始終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北海牧羊。蘇武在北海,單于不給送糧食。蘇武就挖鼠洞取洞中草籽充飢,持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投降匈奴的李陵到北海勸蘇武投降,同樣被蘇武拒絕。
漢昭帝即位數年後,匈奴與漢和親。漢要求放還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後來,漢使又到匈奴,常惠夜見漢使,告知以往一切,並讓使者對匈奴說,漢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隻大雁,雁足上有書信,信中說蘇武在某澤中。使者以常惠的話質問單于,單于感到驚奇。無奈,把蘇武等9人一起放歸漢。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蘇武等回到長安,昭帝讓他拜漢武帝陵園、宗廟,並任命他為典屬國(移民總監)。蘇武在匈奴呆了19年,當年出使時還在壯年,待他回來時鬚髮全都白了。神爵二年(公元60年)蘇武80餘歲,因病而終。公元前51年,漢宣布將蘇武的像畫於麒麟閣.以表彰他的節操。蘇武出使匈奴19年,受盡磨難,持節不屈,千百年來被人們當作堅持中華民族氣節的光輝典範。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贊曰:「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蘇武墓,為一圓錐形夯土堆,高約四米,南北約三十米,東西二十米。墓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時的《漢典屬國碑》、《重修蘇武墓門碑》等。
上個世紀40年代末,這裡依然保存有圍牆、院落、門楣等,可惜後來被毀,僅存一座墓冢和三塊石碑。墓冢高約1.5米,1979年被公布為陝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後豎立標識,確定保護範圍,並且陸續修建起圍牆。
景點地址:武功鎮龍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