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是假,「嘗膽」是真,原來勾踐「嘗膽」不僅僅是發憤圖強

2020-09-25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臥薪」是假,「嘗膽」是真,原來勾踐「嘗膽」不僅僅是發憤圖強

說到「臥薪嘗膽」,大家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越王勾踐剛開始的忍辱負重以及後來的一雪前恥。越王勾踐的經歷充滿著正能量,歷來被人們所稱道。歷朝歷代亡國之君往往下場悽慘,有的君王不堪受辱選擇自殺而亡,有的貪生怕死選擇歸順新王,只有極少人會選擇忍辱負重且暗中準備復國大業。越王勾踐就是如此,越國被滅後,他從高高在上的君王一朝淪為階下囚,吳王為了侮辱他,幾乎將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可以這麼說,越王在吳國活得很沒有尊嚴,隨便一個奴婢都可以隨意踐踏他。

昔日吳國和越國兩國軍隊在太湖大戰時,越方軍隊就節節敗退,越王不得已向吳國夫差求和投降,為了表明自己的誠意更是自請當夫差的奴僕,把以往君王的尊嚴拋之腦後。不得不說勾踐的隱忍非常人能及,因此才能在吳國成功獲得了夫差的信任,成功回到了越國。回到越國後的勾踐苦心經營,終於滅掉吳國以報仇雪恨,這就有了臥薪嘗膽的故事。

說到臥薪嘗膽這就很有意思了,根據可靠歷史記載勾踐確實是嘗了苦膽,但臥薪似乎並沒有。在左氏傳說中,有個學者曾說道吳國君王夫差「坐薪嘗膽」,著名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擬孫權答曹操書中,還曾笑著調侃道孫權「臥薪嘗膽」。這就有意思了,臥薪嘗膽的主角居然都不是越王勾踐。難道讓人們津津樂道傳承的故事難道是虛構的?事實上在一些史書中,還是能夠看到記載勾踐嘗膽的事跡,但是關於臥薪確實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看來多半「臥薪」是虛構的,但是嘗膽卻值得肯定。

說實話「膽」的味道真的非常苦澀,正常人都受不了這個味道。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越王勾踐總是嘗膽呢?其實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就是:經常嘗膽能夠定期提醒自己昔日所受到的苦楚,以達到警醒自己發憤圖強的目的。不要忘了過去所受到的屈辱,不要貪圖當下所享受到的歡樂, 這樣才會忘不了當初那刻骨銘心的恨意,這樣才會全心全意努力發憤圖強。嘗了膽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來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夫差。這與流傳千年的版本相符,屬於純純的勵志片。

但是第二個原因並不那麼可喜:平日裡胃口不好,嘗嘗苦膽可以起到開胃的目的。在《吳越春秋》里準確記載了越王勾踐嘗苦膽的意圖。大概文字意思是自從他為吳王試病後心裡就一直有陰影,再加上嘴裡面老是有異味,因此吃食物總是提不起食慾,為了能夠開胃,所以嘗嘗苦膽刺激下味蕾。如此可見,心理方面的影響對於越王勾踐還是很嚴重的。明明身份高高在上卻在吳國受到奴隸般的待遇,這遠非常人能忍。

第三方面的原因看似有一點成功學的味道:越王勾踐在給越國百姓起榜樣的作用,帶動越國全體百姓一起努力。要想打敗強大的吳國,只靠越王勾踐一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發動全體上下百姓一條心,才能夠撼動當時強大的吳國。越王勾踐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被後人所廣為流傳,就是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充滿著正能量。它代表著人類非常美好的一種品質,那就是吃苦耐勞和堅持不懈。

不可否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可能會有些誇大其詞,但他的確一直在默默地堅持不懈的努力提升越國綜合實力,最終成功打敗狂妄自大的夫差,以達到一雪前恥的目的。從某個方面來說,越王勾踐真是個英明的帝王,他懂得審時度勢,也能及時放下身段去迷惑敵人,所以後來才有了越國的大勝。不得不說他是位能伸能屈的好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