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這些年的收益行情來看,90年代入手了高預定利率保險產品的,無疑是薅到了保險公司的羊毛,可以說是躺賺了。
大家好,我是菜導團隊的菜保~
上周,網絡有則傳言,說中國內地出現了首家零利率的銀行,滙豐銀行5000元以下的存款利率為0。
昨天,菜導的文章提到了零利率、負利率的話題,給大家介紹了從基金、股票這兩種權益投資的方式跑贏大市的思路。
今天,菜保就接著這個話題繼續和大家聊聊,怎樣通過保險產品來抵抗零利率、負利率的風險。
一說到保險啊,菜保知道,很多人都覺得保險公司做的就是穩賺不賠的「黑心生意」。
保費一收,這也不賠,那也不賠,錢就到手了。
如果我說,實際上保險公司賺錢並沒有那麼得心應手,甚至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帶著歷史包袱負重前行,你會相信嗎?
先別急著吐槽罵人!看完菜保下面的內容再說!
1
首先,菜保要向大家科普一下,保險公司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保險公司有3大利潤來源:死差、利差和費差。
死差,是實際死亡人數和預訂死亡人數的差產生的收益;
利差,是保險公司用保費進行投資得到的收益率;
費差,是預訂費用率和實際費用率之間的差產生的收益。
你猜猜看,哪一項是保險公司的主要收益來源?
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保險公司賠得比預想的少,就是賺到,所以主要收益就是死差吧。
實際上,現在很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率都有比較穩定的數據參考,以保險公司的水平,在這塊上的預期上可以算出個八九不離十。
保險公司的利潤大頭,其實在於利差。
利差是保險公司利用保費進行投資得到的收益,既然是投資,就必然存在受到市場利率波動導致的風險。
當預定利率過高,投資收益過低,就會出現利差損。
用大白話來說,也就是保險公司給客戶的回報太高,超出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虧錢了。
說到這你可能又要說,保險公司這麼厲害,產品預訂利率那麼低,投資渠道那麼多,怎麼可能出現利差損
但實際上,精明如保險公司,也確實在利差損上栽過大跟頭。
《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史1978-2014)》里提到過:
中國保險行業的三大不良資產,首先是20世紀80年代的「長尾保單」,其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亂投資」,但是負面影響最大的是最晚產生的「利差損」。
利差損是中國保險公司史上最大的危機之一,這場利差損之殤,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2
1995年,保險法出台,對險資運用進行了規範。
為了防範投資風險,當時險資的主要可投資渠道只有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
於是,銀行存款利率成為影響保險公司收益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90年代,銀行一年定期的利率在10%以上,秒殺如今的各種寶寶類產品。
銀行存款利率樂觀,保險公司對市場的預期也就很樂觀。
那時候,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甚至比銀行一年期存款還要高。
但是,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很快就來了個急轉彎。
1996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多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直線下降。
但當時國內保險公司大都剛剛起步,缺乏相關的歷史經驗和意識。
在銀行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保險公司沒有及時反應過來這樣會產生利差損,高預定利率的保險產品依然賣得熱火朝天。
1997年,監管部門下發通知,將人壽保險業務的保費預定利率上下限調整為年複利4%至6.5%。
保險公司雖然已經意識到風險的來臨,但這時候剎車已經太晚了,在此之前,已經賣掉了太多預定利率超出銀行存款利率的產品。
前面已經說了,銀行存款是保險公司當時主要的投資渠道之一。那麼,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必然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收益。
銀行存款利率可以變,但已經賣出去的保單預定利率不能變。
存款保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預定利率一旦寫進合同就不能變了,要按照合同約定為客戶提供長達幾十年甚至是終身的固定收益。
到手的投資收益下降,而約定要給客戶的預定利率卻遠遠高於投資收益,保險公司就虧錢了。
高盛在總結這段歷史的報告中給出過一個數據: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和太平洋保險的潛在利差損約為320—760億元人民幣。
而對保險稍微了解的菜友應該都能發現,目前的保險產品大都存在兩個極端化:
老牌大公司的產品往往很貴,而且保障很多時候還跟不上,但小公司的產品卻往往性價比很高。
之所以出現這兩個極端,其實就和上面提到的這段歷史有關。
大公司的產品貴,除了因為打廣告、搞人海戰術、鋪設分支結構導致運營成本高之外,也確實被此前的巨額利差損搞怕了。
而新成立的小公司,一方面不存在這樣的歷史負債,另一方面也在渠道、人力和營銷投入上更為簡便,也就有條件設計出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3
之所以和大家扯到這段歷史,是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和上世紀90年代很像。
而且在歷經了十餘年的天量放水之後,現在的情況可能比上世紀90年代還要複雜,整體形勢會更加嚴峻。
在市場風險持續累積,投資市場收益持續走低的情況下,銀保監會擔心保險公司再次玩火,於是再次出手干預保險產品預定利率:
長期年金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由之前的4.025%降為3.5%。
也就是說,預定利率4.025%的產品,以後就不能上新了。
最近,部分已經在售的預定利率為4.025%的年金險產品也已經火速下架了。
這一切,和上世紀90年代何其相似?
以這些年的收益行情來看,如果你在當年入手了高預定利率保險產品的,無疑是薅到了保險公司的羊毛,可以說是躺賺了。
9-10個點收益的保險產品,乖乖,很多人估計都只恨自己當時買得太少了!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未來投資收益的持續走低,基本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了。
所以,你現在看不起的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險,放在3-5年以後來看,沒準真成了高收益產品了。
所以菜保此前才發文呼籲大家,預定利率為4.025%的年金險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要上車的趕緊了。
當時不少人留言說,扯啥犢子呢?你們也太黑了,這點收益都好意思拿出來忽悠人。
對,4.025%的收益確實不算多高。
但菜保之所以還要強調說這個收益在如今的行情下彌足珍貴,是因為它鎖定的是長期固定的收益。
穩,就是年金險最大的優點。
現在你大還可以選擇其他收益相對更可觀的產品,但是3-5年以後呢?
你就這麼肯定你在以後的投資歷程中,一定能賺到比4.025%要高的收益嗎?
菜導昨天的文章也說了:雖然我們短期不會出現名義上的零利率甚至負利率,但中長期看,完全存在可能性。
而菜保今天給大家分析了這麼多,最後的目的也很簡單:
如果你是一個偏保守的投資者,或者說明白保險在家庭資產配置中不可替代作用,那麼歡迎來找菜保(微信號:18922103711)聊一聊,把握最後的4.025%年金險機會。
如果你還是覺得我只是在販賣焦慮,推銷保險,咳……反正該說的我都說了,該勸的我也勸到位了,沒人逼著你買啥,最後怎麼決定,完全看你自己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