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李有個南方朋友,
當年初到山東,
聽說當地人的一頓飯,
常常是一個饅頭一個菜,
於是不禁感嘆:
直到他在食堂正式見到了山東人的饅頭,
才知道自己還是太年輕了,
山東人真的啥都大,人高馬大,蔥也大,
連個饅頭都那麼大!
作為北方饅頭的代表之一,
山東饅頭真的只用一個字形容就夠了,
那就是:
看過了山東人的饅頭,你才能明白,
為啥說「臉比饅頭大」是句損話。
當初作為山東青島人的黃渤,
送了一個手工饅頭給舒淇,
由此暴露出山東饅頭的合影神器屬性,
天生自帶幫人物小臉的功能呀!
而相較之下,
南方人的饅頭就要小得多,
以至於菲李小的時候,
總是懷疑饅頭鋪的老闆偷工減料,
不然為啥他們賣的饅頭沒有電視上那麼大呢?
實際上,作為一種主食,
饅頭一直深受中國人的喜愛,
但因為各自的飲食差異,
導致南北方的饅頭有所不同,
不僅是個頭上,口感上也是差了不少。
曾經有個山東女孩到南方上學,
一段時間後,
就向老家的朋友說吃不慣南方的饅頭,
於是她朋友立刻給她寄了山東的大白饅頭,
儘管收到的時候饅頭已經硬了,
但女孩還是激動地表示:
基本上,
北方饅頭要更有嚼勁和筋道感,
並且更加圓潤。
而南方的饅頭因為主要是刀切饅頭,
所以個頭要小一些,
並且因為南方人更嗜甜,
所以南方饅頭會更甜更鬆軟一些。
而有一點讓人疑惑的是,
西方人的麵包和中國人的饅頭,
都是以小麥為主原料,
但為什麼那麼會吃的中國人,
無論是南北方,古時候只做出了饅頭,
而沒有發明麵包呢?
首先是技術的問題,
中國人其實是在商周時期才開始接觸小麥,
直到漢朝時期才逐漸普及麵食,
此前主要食用小米、穀子、黍黃米等,
而且都是以蒸煮為主。
即使後來開始食用小麥,
也因為長期以來的飲食習慣,
加上中國人對炊具的開發更完善,
因此就出現了蒸饅頭。
但西方人特別是早期的羅馬人,
飲食方式一直主要停留在烤上面,
因此出現了烤制類的麵包。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地區,
種植的主要是中筋型或強中筋型小麥,
這類小麥更適合用來製作蒸、烙類麵食。
而西方人當時比較盛產的強筋類小麥,
更適合用來製作麵包。
環境和技術的差異,
造成了小麥在中西方的不同形態,
但饅頭其實一點不比麵包差,
它反而因為更平民的特質,
以及更百搭的吃法,
一直是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經久不衰。
炸饅頭和烤饅頭是許多年輕人的最愛,
特別是現在的燒烤攤上,
烤饅頭的粉絲可是不少。
而將饅頭掰開一道口子,
裡面塞上肉或者油餅,
這樣的饅頭漢堡更是一代人曾經的回憶。
而今天菲李在這裡,
為大家強烈推薦幾種好吃的饅頭吃法吧!
菲李在福建學到的吃法,
蔬菜加肉餡料的海蠣餅,
趁著溫熱夾在饅頭中,
一口下去,柔軟中帶著酥脆,
肉香和饅頭的香氣混衝擊味蕾。
最流行的饅頭吃法之一,
饅頭的香甜加上腐乳的咸香,
咸甜搭配,越吃越有味哦。
煎蛋和麵包是西方早餐的經典搭配,
實際上煎蛋和饅頭也是絕配,
有些人還喜歡加上榨菜或者老乾媽,
吃起來感覺充滿了土豪的氣息。
好吃!好吃!好吃!
最簡單粗暴的介紹就夠了,
油炸後的饅頭更加酥脆香甜,
更何況再加上臭豆腐,
胖不胖的已經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