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第N次浪潮:蘑菇、西紅柿和蘋果

2019-10-12     行者啊

前言:第一次農業革命浪潮發生在八千到一萬年前,人類從原始漁獵時代進入農業社會;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發生在二百多年前,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經展開。夾雜在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動的小浪潮,將人類推向一個個新高度。讓我們用鍵盤記錄身處這些浪潮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對普通人行為和心理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變化。

生於70年代的劉意守在工廠家屬院裡長大,這大院離山不遠,每到夏季和秋季,當地的山民就會提著籃子賣野生蘑菇,很多野生蘑菇都有毒,每年都會因為吃蘑菇撂倒幾個,不是他們不認識,是有些蛇爬過毒蘑菇,再爬過沒毒的蘑菇,就把毒帶到看著沒毒的蘑菇上,這樣就算認識,也很難避免中毒,可見毒蘑菇的毒性有多大。所以大院裡的人不敢隨便買,只敢買一兩種非常常見的。其中有一種叫做青頭菌的,像一把青色的厚傘,散落在松樹周圍厚厚的針葉堆里。做蘑菇的時候,無論炒還是煮,都需要放幾瓣蒜,據說這樣是為了驗證蘑菇有沒有毒,如果蒜變黑了,蘑菇就不能吃了。還有一種叫做雞樅,做湯吃非常鮮美,清水煮蘑菇,什麼調料都不需要放,稍微放一點鹽,做出來的蘑菇湯,味道鮮美得無法形容。劉意守第一次喝蘑菇湯在7、8歲的時候,那一口讓他永生難忘,後來從來沒喝過那麼美味的蘑菇湯。

不知從什麼時候,野生蘑菇少了,飯桌上的蘑菇都變成了人工種植的,人們不用擔心蘑菇有毒,而做蘑菇的時候還是會放幾瓣蒜。從野生到人工種植,蘑菇的味道也在變化,再也沒有原來的鮮味,蘑菇的味道變得很淡,很難說出區別在哪裡,但總是找不回原來的味道了,直到今天。

小時候的劉意守最愛吃的還有西紅柿,西紅柿和蘑菇不一樣,都是人工種植的,而小時候的西紅柿除了做菜,還經常被當做水果吃。記得在80年代之前,西紅柿的味道是酸甜的,味道清淡而非常純正。大人們往往用自來水洗一下,然後放在碗里,用開水淋一下,西紅柿的皮就裂開了,用手可以輕易地撕下來,剝了皮的西紅柿被切成塊,在上面撒點白糖,就成了劉意守最愛的美味。而多數時候,放學回家的劉意守就會從籃子裡拿一個,洗一下直接就吃了。也是從80年代以後,西紅柿雖然還是紅紅的,但顏色也變得沒那麼鮮艷,最重要的是味道,變得淡了。現在看來,可能是80年代以後,為了提高產量,大量地使用了農藥和化肥,雖然產量上去了,但是味道的確不如從前了。

再說蘋果,劉意守對小時候蘋果的味道記憶猶新。70年代物資匱乏,往往一家人吃一個蘋果,蘋果洗好也不削皮,一個蘋果被切成六塊,每人拿一塊,劉意守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著,這蘋果或酸或甜,或脆或面,味道都很濃。也是從80年代開始,蘋果的產量上去了,劉意守終於可以一個人吃一個囫圇的蘋果,但是味道卻變淡了許多。

這種變化並非劉意守一個人的感受,人們發現多數蔬菜、水果的味道都在變化,產量上去了,便宜了,但是味道卻不如從前了。

也許這是一個規律,越是不容易得到的,越貴,品質越好,而人們想辦法提高產量,肯定會使用農藥、化肥,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產量上去了,東西便宜了,犧牲的可能就是味道,還有那些難以察覺的營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4jfyW0BMH2_cNUgxV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