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結局了,這段劇情被網友怒贊!你能成為這樣的父母嗎?

《小歡喜》大結局了!這部劇引起了很多關於家庭教育的討論,劇中黃磊飾演的方圓和兒子方一凡關於「性」的一段劇情更是成為熱點,引發了許多觀眾的熱議。看下圖: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

方圓和妻子懷疑兒子早戀,想和兒子聊聊「大人的事」。沒料想兒子都懂,還大大方方地科普。

看到這裡網友紛紛給這對父子點贊,父母能考慮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孩子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且大方談論。而不是像現實中的很多家庭,對性話題扭扭捏捏,尷尬迴避,諱莫如深。

家庭性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一環。家庭如何做好性教育?我們邀請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劉文利為大家解答一些困惑父母的性教育問題。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啟蒙老師。家庭性教育是性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範疇。但在現實生活中,較多中國家庭對子女的性教育缺失,父母缺乏正確的性觀念和科學的性知識。當被孩子問及關於性方面的問題時,許多父母會感到尷尬、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回答。

如何跟孩子談論性器官?男孩和女孩的身體有什麼不同?如何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的問題?我們搜集了一些來自父母的困惑,嘗試給出解答,希望父母不再「 談性色變」。

1

談論生殖器官,

是進行家庭性教育必須邁出的一步

問:與孩子談論生殖器官,我想這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第一步。作為80後的父母,我們自身的童年性教育也較為缺失,到底該如何開這個口呢?

答:父母能認識到應與孩子談論生殖器官,首先值得肯定。「嘴張不開」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父母從小沒有聽到過生殖器官的科學名稱,也沒有機會從嘴裡說出這些詞彙,大腦里沒有形成說出這些詞彙的神經連接,導致突然開口有困難;

第二,受以往社會環境影響,父母在人前習慣迴避提及性與生殖器,覺得提及生殖器官是一件難為情的事,對著孩子更無法開口,當不得不說到生殖器官時,便用「 那兒」「 下面」等詞替代。

為了能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克服這些「心理障礙」,認識到生殖器官的科學名稱是可以說的、應該說的。父母可以先鍛鍊自己,直至自然地說出「 陰莖」「 陰道」,再與配偶互相說,直至兩人都不會感到不好意思為止。

開始時,雙方聲音可能都比較小,應嘗試慢慢把聲音放大,直到能夠大聲、自如地說出為止。夫妻之間的練習完成後,可以找到同樣需要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朋友或同事,一起重複上述練習。

這類練習,一則可以幫助父母在大腦中形成說出這些生殖器官名詞的神經連接,二則有助於父母形成對性及生殖器官的新認識。長久以往,說出生殖器官的名稱就會變成一種「 自覺行動」,等到需要跟孩子談論時,就可以自然地說出口。

需要重申的是,父母要克服這個困難,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應轉變對生殖器官的認識——沒有生殖器官,沒有性愉悅,也就沒有下一代。跟孩子科學、客觀地談論生殖器官,是進行家庭性教育必須邁出的一步。

2

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有這些「不一樣」

問:怎麼跟孩子解釋「為什麼女孩沒有『小雞雞』」這類問題?

答:當孩子問「 為什麼女孩沒有『 小雞雞』」這類問題時,正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好時機,讓孩子了解男孩和女孩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首先,男孩和女孩都有可能會問這個問題。兒童天生對自己的身體存在好奇,有探索自己身體和他人身體的願望。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當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想法時,就會問出有關身體的各種問題。兒童還會通過觀察萌生問題。如:女孩在幼兒園看到男孩站著尿尿,發現他們有「小雞雞」,而自己沒有;男孩也會看到女孩蹲著尿尿,發現她們和自己不一樣。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提供以下信息:

1.男孩和女孩的身體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地方多於不同的地方。

2. 男孩和女孩都有相似的大腦,相同數量的骨頭,都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胳膊、腿、 手、心臟、胃、腸等器官。

3. 男孩和女孩最根本的不同是生殖器官的不同。

4. 男孩的「小雞雞」又叫陰莖,陰莖和陰囊是男孩的外生殖器官。男孩尿尿的地方在陰莖的開口處。陰莖在身體外面,尿尿很方便,還可以把握方向。

5. 女孩兩腿間貼近身體處有兩個開口,前面一個用於尿尿,後面一個用於生寶寶,生寶寶的開口叫作陰道,陰道是女孩的生殖器官。

6. 因為生殖器官的結構不同,男孩站著尿尿,女孩蹲著尿尿,對他們更方便。如果女孩站著尿尿,會尿濕褲子。但女孩也可以站著尿尿,男孩也可以蹲著尿尿。

父母在給孩子講解時,可以利用兒童性教育繪本,指著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圖講,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相關信息。

最後,父母要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的這些不同正是生命的神奇之處,有了這些不同,才有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

3

分年齡段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

問:如何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答:當孩子詢問 「 我從哪裡來」的問題時,也許七歲左右的孩子會問:「 爸爸的精子是怎麼跑進媽媽的身體里的?」回答這樣的問題,會讓一部分父母感到難為情。

我們建議父母以一種輕鬆、積極的態度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彼此相愛,在一起很開心,很幸福。當爸爸媽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希望為這個充滿愛的家庭添一個孩子時,爸爸會將自己的陰莖放入媽媽的陰道。精子會從爸爸的陰莖中進入媽媽的陰道,經過媽媽的子宮後,在一個叫作輸卵管的地方遇到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媽媽的子宮裡慢慢長大,就長成了你。

對於七歲左右的孩子,父母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若能科學地向孩子解釋「生殖器官」和「受精卵」等概念,就可以不說「性交」這個詞。

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告訴孩子性交意味著什麼。

當男孩的生殖器官發育成熟時,睪丸會產生精子;當女孩的生殖器官發育成熟時,卵巢會產生卵細胞。當男性的陰莖插入女性的陰道時,從男性陰莖射入女性陰道的精子,就有可能遇到卵細胞,兩者結合形成受精卵,就誕生了新生命。父母要與孩子強調,此時的性交行為有可能導致懷孕,這就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新生命負責。父母需要提前告訴孩子,這樣的結果是可預期的,可以通過相關避孕措施防止其出現。

4

建立積極、美好的「性」態度

問:我兒子今年10歲,性格比較內向。他看到我和愛人在「那啥」,我應如何和他解釋?

答:如果沒有理解錯,「那啥」指的是做愛。在當今的中國文化中,「性」是隱晦而羞恥的,往往很難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會直接說出「做愛」「性交」等詞,而是以其他詞替代。對這個問題,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答。

關於性態度。首先,父母的性態度會直接影響兒童的性態度。性讓人類得以繁衍、保持親密關係、給身體帶來愉悅感受,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生活都會因為性而更加美好(除了性犯罪)。

其次,在兒童逐漸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遵守和學習社會規範,從而建立合乎禮儀和文化的行為習慣,而父母對於性的態度就是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傳達給他們的。不同的家庭可能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則,因此不同的家庭對於性的態度也自然有所不同。我們提倡父母樹立「性」是積極、美好的這樣一種態度,並將其傳達給孩子。

樹立積極的性態度有利於建立親密和信任的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孩子更加悅納自己的身體和感受,如此能夠幫助孩子長大後面對喜歡的人時可以更加自信、自然地表達情感,在面對性關係時學會使用避孕和預防性傳播感染的工具。

關於隱私。如果孩子能夠在家中看到父母發生性交行為,那麼說明父母做愛的地點孩子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比如父母的臥室沒有關門或反鎖。發生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藉此機會與孩子強調尊重彼此隱私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說:「 每個人都喜歡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雖然你愛爸爸媽媽,但是你也不會想每時每刻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你可能也有不願意和爸爸媽媽分享的隱私。在家裡,如果你看到房間門關著,這通常說明裡面的人想要有屬於他們的隱私時間和空間,比如說在房間裡不受打擾地聊聊天,或者擁抱、親吻。這時你可以在自己的房間或其他地方等一等,如果你想進門則需要先敲門,等到房間裡的人同意了才能進去。」此外,這類情況的發生也提示父母,做愛時應在私密的場所。

關於親子溝通。父母覺得孩子內向,可能由於孩子較少分享內心的情緒和想法,這屬於親子溝通的範疇。

研究發現,親子溝通將會降低同伴壓力對於青少年性行為的影響,如親子之間談論初次性行為和安全套使用能夠降低同伴壓力對於青少年性行為和安全套使用的影響,而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缺少溝通則會使他們求助於同伴,使他們的性行為受到同伴的影響。

當孩子對做愛產生好奇時,父母應坦然地告訴孩子:「因為爸爸媽媽非常愛對方,所以通過做愛來表示。這是成人之間相互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等你長大後,也可以在自己相愛的人同意後,和他/她做這件事。」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父母此時需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提供適當的幫助。例如:父母可以找時間與孩子談一談青春期身體和心理會發生的變化;也可以購買一些性教育資料,與孩子一起閱讀。當孩子有任何關於性的疑問時,父母不應迴避,要克服羞於說性的心理,以積極的心態科學、正面地進行回應,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青春期。

相關連結(以下內容系教小編整理):

為什麼要進行性教育?防止兒童性侵是重要原因之一。性侵事件頻發背景下,這是父母需緊迫進行的教育。

2013年到2016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案例有1401起,受害人數超過2568人(數據來自女童保護),公開曝光的還僅僅是一部分。

全國法院審結的猥褻兒童案就有10782起,每天法院審理結案的猥褻兒童案超過7起,而性侵害的隱案比率是1:7。

也就是說,如果你發現一起性侵害案件,背後按統計學的原理還藏著6起潛在案件。我們已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性知識,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為他們加一層保護罩。

希望各位父母都能做到「談性不色變」,都能科學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教育家》於2018年9月開設了「性教育課堂」專欄,請老師家長們學起來!

本文選自《教育家》8月刊第1期《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啟蒙老師》一文。

本期特別報道主題為」性教育「。

如需了解相關文章,歡迎訂閱雜誌。

— END —

來源|本文選自《教育家》8月刊第1期

作者|劉文利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雨朦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檢測協同創新中心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夢茜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