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熱
這幾天的氣溫
「熱情」到勢不可擋
今天,我省大部分地區
最高氣溫都在 36℃以上
其中南平南部、三明中東部、
龍岩東部、寧德東部、福州大部、
泉州中部、漳州大部的部分城區
在37~39℃,局部40℃
其中閩清40.8℃為全省最高
福建省氣象台7月14日16時12分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15日,我省大部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5℃以上,其中南平南部、三明中東部、福州中西部、莆田西部、泉州中部、漳州大部的部分城區可達37-39℃。
啥也不多說
來了解三明未來三天
具體天氣情況吧
15日~16日副高減弱東退,
三明午後部分縣市有雷陣雨,
17日副高開始再次加強,
午後局部有雷陣雨。
未來三天全市仍有高溫天氣,
其中15日大部分地區
最高氣溫可達37~39℃,
局部超過39℃,
請注意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減少戶外活動,避免暴曬。
在這個離不開風扇、空調的
酷熱時節里,
你知道古人在住、食、穿、用
各個方面是如何消暑的嗎?
住「涼屋」 猶如空調房
資料圖
冰是大自然賜予的降溫神器,早在周王朝時代,人們就已經懂得藏冰之術,他們冬天把冰塊鑿出存放在冰窖中,夏天再拿出來解暑。
先秦有「窟室」,秦漢有「凉殿」,隨後還有「冰室」和「涼窖」。
唐代有一種專門供人消暑的涼屋,它一般傍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一個大扇輪轉動,將涼氣緩緩送入屋內,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屋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還有一種更加簡便的方式,能讓房間保持涼爽,那就是被稱為「土空調」的裝置。石孔通往一兩米深寬的地下井,讓恆低溫的地氣與屋內熱氣形成溫差對流,只要往石板上一站,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涼氣在往外冒。
也有一些老百姓有自己的納涼方法。比如屋檐前掛帘子,院中搭涼棚,屋子裡放竹床、竹凳,床頭上放石枕或玉枕等。
食各式「冷飲」清涼爽口
就像現代人喜歡吃冰鎮西瓜,古代人也喜歡把食物降溫,起到更好的解暑效果。
在古代,冰塊可是奢侈品,普通的老百姓一般會把西瓜、李子之類的夏季水果放在冷水裡浸泡之後再吃。
到了宋代,已經能喝到綠豆冰雪涼水、雪泡豆兒水、鹿梨漿、鹵梅水等各色「涼水」。
在清朝宮廷中,最出名的消暑冷飲當數冰碗了,它是用冰屑、瓜果塊、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等原料製成的,十分清甜爽口。
古代沒有冰箱怎麼保證冷飲不化呢?
其實,古人有特別的保鮮神器它叫做——冰鑒。
冰鑒分內外兩層,外層用來盛放冰塊,內層則可以放各種需要保鮮的食物。在它的上方有開口,冷氣能從口中透出,可以說它既是「冰箱」又是「空調」。
這個保鮮神器「冰鑒」從陶制演變到青銅、木製,一直沿用至清代。
穿「開襠褲」時尚又涼快
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主要是絲和麻兩種材質,比較透氣。尤其是一種叫做「苧麻」的紡織原料,用它做的成衣一直是夏季爆款。
孫機先生在《中國物質文化》一書中這樣寫道:「苧麻織物潔白清爽,清涼離汗,受人歡迎。」苧麻衣不僅吸汗,還散熱快、乾得快。
魏晉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
在繁榮開放的大唐盛世,「半臂裝」和「袒胸裝」都深受女性青睞。
用手搖用扇子、冰絲茵
扇子是古代最常見的納涼工具,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資料圖
除了手動送風的扇子外,床上的納涼神器也是必不可少的。竹、瓷、玉是三種最常用於納涼的材料,它們被製作成枕頭、蓆子。
當然,納涼的「玩意兒」遠不止這些。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箋》里就提到了這麼幾件奇物:用刷凈的豬毛製成的「壬癸席」,含有能消暑毒的龍涎香的「澄水帛」,用冰蠶絲織成的「冰絲茵」等等。
資料圖
當然,文藝的古人認為,「清心靜氣」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有詩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古人在盛夏之時,會二三好友,在近水處的亭榭里下棋、垂釣、論詩、品茶……通過這些「平心靜氣」的活動來消除暑熱帶來的煩悶。
來源: 東南網、三明氣象、福建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