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推銷或許不是內向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他們也可以利用自己天然的優勢,塑造一個真實的網絡形象。
早在1921年,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在《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內向」和「外向」的概念,從此,這兩個詞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但他認為,任何人都不是非此即彼的。「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內向者或外向者。」他寫道。
然而,近一百年後,我們仍然喜歡用這些詞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之所以實用,是有原因的:把人歸入不同的類別,有助於我們在世界上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此外,在探討西方世界中內向性格的好處時,作家蘇珊•凱恩(Susan Cain)指出,這種分類法方便我們快速表明觀點。
凱恩的論述主要以網際網路文化為背景,嘈雜、擁擠、充滿互動,這都是網際網路世界有意為之的特點。這個世界需要不斷的自我推銷,鼓勵過度的分享,誰的聲音最響亮,誰就能得到獎勵。
網際網路文化塑造了我們對多樣性、代表性和賦權的看法。女性想要成功,就必須「展現自我」,表現得無所畏懼,成為一名「女超人」和「女強人」。勇敢、響亮、兇猛是必須的。就連兩性的平等之戰,也是為善於在人群中汲取能量的人而打造。
今天,這種文化陷入了狂熱,也引發了反彈:越來越多人開始談論千禧一代的職業倦怠和加班成癮的風險,警惕注意力廣度的持續收窄,宣揚斷網的好處。我們都需要一點安靜獨處的時間。
這種新興的文化轉變需要細緻入微的思考。它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質疑職業發展和理想工作方式(包括建立個人品牌)的公認準則,去審視刻板印象,推翻陳舊觀念。
在此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渴望頻繁的社會互動是一種個體傾向,也是當前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組織和商業意識形態。過去,我們不斷推動自己「走出去」,而現在,我們可以反過來,把離群獨處的特質轉化為人類的集體願望。
人人都可以付出一點努力,降低交流的頻率,強化交流的深度和意義;把傾聽和觀察擺在說話之前;少些考慮自我,多些追求遠大的目標;注重自我表現,減少自我推銷。在這個喧囂吵鬧的時代,能夠集中精神、自主工作、享受獨處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很值得稱道的。
過去,我們以為享受獨處時光和擁有個人品牌是兩個自相矛盾的概念。而今天,兩者的結合或許恰恰是成功的關鍵。也就是說,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要強調獨處充電的好處,無論你的性格是內傾還是外傾;同時,我們要把社會互動和社交媒體分離開來。
假如你是一個從獨處中汲取能量的人,以下一種或多種個人品牌風格可能會引起你的共鳴。如果你的活力來源於社交互動,也不妨借用這些方法,為你自己的個人品牌注入一些微妙的細節。
領導者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的研究表明,受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我們認為領導者就是精力充沛、擅長鼓舞士氣的人,但事實證明,內向者的領導效果要優於外向者。
「我知道,現在很流行說自己是內向型人。」查平•克拉克(Chapin Clark)說道。克拉克是R/GA廣告公司的執行創意總監,也是該公司的人氣推特號@RGA幕後的聲音。
「過度的關注和曝光會讓我感覺不自在。」克拉克說道。相反,他說自己一直努力去接受別人的想法,鼓勵他們參與進來。「在與初級創意人員共事時,我喜歡後退一步,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實現自己的想法。展示工作成果也是如此,我習慣把它作為大家共同承擔的責任。」
《哈佛商業評論》刊載的一項研究指出,當領導者思想開明,對員工表示支持時,員工也更願意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會得到傾聽和實施。
Glossier、Tracksmith和 Outdoor Voices等初創公司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現代創業強調眾包經營,邀請顧客加入品牌,培養粉絲群體,營造社群氛圍。
內向型領導者已經用行動證明,他們超越了自我主義和對聚光燈的渴望,朝著更大的目標在努力;這種目標導向做法賦予他們力量與真實性,吸引了一批追隨者,也孕育了一個值得培養的個人品牌。
策劃者
內向型人能夠花很多時間,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或活動。他們熟知特定的專業知識,熱愛環遊世界,獲取夢寐以求的物品或體驗,也熱衷於談論自己最新入手的戰利品。
出生在溫哥華的凱文·馬(Kevin Ma)說,他的成長環境遠離青年文化的中心。2005年,他在自己的臥室里創建了運動鞋博客Hypebeast。時間快進到2019年,Hypebeast已經公開上市,建立了多樣化的營收模式,成為了全球街頭服飾、時尚與文化的終極聖地。
Hypebeast網站每月的頁面瀏覽量達到4,600萬,擁有超過66萬名推特粉絲和790萬名Instagram粉絲,但凱文本人非常低調。Fred&Farid廣告公司戰略主管科林•納吉(Colin Nagy)指出:「策劃者玩的是持久戰,慢慢積累知識,分享知識,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
策劃者能夠集中精力,深入挖掘,在社交方面也十分講究。所以,他們常常能夠圍繞自身建立有影響力的文化利基市場(無論是運動鞋、牛仔褲還是食品),而且往往會成為大眾潮流的靈感來源。策劃者的身份特質常常與特定主題緊密相連,這使得他們在速度、膚淺與新奇的漩渦之中脫穎而出。
觀察者
內向型人傾向於聆聽,而不是說話。因此,他們對生活環境的微妙細節和複雜性十分敏感,也更有時間去思考和理解被外向型人忽略的層面。
他們的舒適區在於寫作,不在於交談,而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平台,使他們能夠圍繞自身敏銳且往往詼諧的觀點建立起個人品牌,在安靜獨處的空間裡,以自己的方式接觸到許多人,不需要親臨現場,也不需要活躍在大型社交團體中。
「社交媒體的出現,尤其是推特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件幸事。我能夠在寫作中從容表達自己,而推特的運作方式感覺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克拉克說,「它讓我能夠以一種公開的方式表達自己,同時又感到安全。因為我通過它創造了一個既是我又非我的角色。留有一點距離,一個緩衝,我就可以把自己不願大聲說出來的想法落到文字上。」
專家
科懷·倫納德(Kawhi Leonard)三次入選全明星,兩次當選NBA年度最佳防守球員。眾所周知,他生活上深居簡出,發布會上惜字如金,從不使用任何社交媒體。因為大眾傳媒的報道,也因為他一心一意專注於磨練技能,倫納德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如果你不願意投資時間和精力,精進自己的專長,那再多的曝光、自我推銷和粉絲關注也彌補不了這個空缺。無論在任何行業,想要樹立名聲,你都必須做好執著充分的準備工作,多花時間思考和磨練技藝,評估和構建解決方案,並且從不輕言放棄。
當你成為了自己所在領域的專家,不管你玩不玩社交媒體,其他人都會注意到你。
文 | 快公司編輯部
翻譯 | 李美玉
編輯 | Irene
圖片 | 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MbPHOG0BJleJMoPMsp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