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縣區在持續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鞏固脫貧成果,讓脫貧戶增收有保障。
治貧要拔根,扶貧先扶本。依安縣雙陽鎮依託雙陽河,發揮「中國白鵝之鄉」的品牌優勢,將鵝產業打造成帶貧增收的支柱產業,動員養殖大戶、脫貧戶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由合作社、養殖大戶代養代銷,按比例分成分紅,帶動脫貧戶持續穩定增收。
依安縣雙陽鎮德信村養鵝大戶 李艷榮:我去年養喂3萬隻大鵝,帶動我們當地貧困戶249戶,每戶增收分紅350元,今年我還打算養3萬隻,繼續帶動他們增收。
克東縣凡弟肉牛飼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始建於2014年2月,現存欄澳大利亞安格斯肉牛365頭。自2017年以來,農民鄒凡弟以合作社為載體,帶動本村貧困戶進場入社,從事肉牛養殖、打工就業、資金入股,實現脫貧致富。
凡弟肉牛飼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鄒凡弟:自打合作社成立以來,通過產業帶動,通過以工代干進行帶動,為老百姓增收、創收,真正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解決他們的難題。
克東縣安業村一組脫貧戶 劉峰:在合作社打工已經兩年多了,每年不僅有可觀的收入,年底還有分紅,我現在已經成功脫貧了。
在發展肉牛生產的同時,鄒凡弟還通過建立兢兢鹿業梅花鹿養殖基地,養殖梅花鹿31頭,今年還創新扶貧模式,與農戶達成入股托養協議。年末保底分紅1500至1800元,現有十戶脫貧戶簽訂入股協議。
家住拜泉縣龍泉鎮新發村的李艷紅,早早的就把家裡家外收拾了一遍,記者跟隨拜泉縣巾幗巧娘手工編織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來到她家時,看到做工精良,品相完好的65個小靠枕整整齊齊的擺放在一起。隨便哪一個都讓前來回收的工作人員讚不絕口。
曾經的李艷紅一家因學致貧,後來依託精準扶貧政策,兩個孩子都完成學業步入了社會,壓力減小後的李艷紅和丈夫就開始經營他們的小日子。
拜泉縣龍泉鎮新發村村民 李艷紅:「年前學了玉米葉編織,編得還可以,沒啥事的情況下,我就在家編點小枕頭,也能掙點錢,要不在家呆著也是呆著,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編了65個小枕頭,今天公司來取貨來了。」
來源:齊齊哈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