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楊洋和喬欣在爆戀愛緋聞的時候,全網基本都在盯著這兩人的動態看,等著男方表態。當然,最後的結果都是鴉雀無聲,倒是讓粉絲和部分人鬆了一口氣。沒有承認,也沒有理會,還算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估計是團隊和本人從鹿晗身上吸取了教訓,在4S上映的時候,楊洋粉絲拿到了5億的票房,證明了自己偶像的實力。這純粹靠的是粉絲的硬核購買力,也從側面反映了沒有粉絲,這批偶像什麼都不是。
曾經有人感慨流量明星粉絲好辛苦,因為要裝聾作啞無視偶像作為正常人的生理需求。男人血氣方剛的年紀,才剛意識到生命的大和諧,怎麼可能就甘願做個和尚呢?所以這一類的年輕偶像們,要麼都是找了女友,要麼就是點一點露水情緣,昨夜你過,今夜他風流。好不快活。
不然呢?不這樣考慮的話,粉絲估計會更痛苦。要麼偶像不愛女人愛男人,要麼偶像中看不中用。前者是娛樂圈的大忌,後者是粉絲心目中的禁忌。所以到了最後,大部分粉絲還是會默認偶像有性能力的,不然總不能讓追星女孩按頭自己愛的人是金針菇吧!
因此,四大流量都不約而同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不罕見,也不意外。吳亦凡的小甜心,李易峰和楊洋的疑似女友,只有鹿晗承認了自己的格格。所以他糊的最快,另外三位倒是沒承認,只顧著讓粉絲控評自家愛豆被陷害了。
但即使這樣又如何呢?還不是要走到糊的宿命。四大流量的起源其實來自於韓流的消退,輔助於本土市場偶像的覺醒。楊洋上位最慢,李易峰上位最快。吳亦凡和鹿晗屬於天降紫薇,走了時運的暢路。都是屬於運氣大於實力的代表。
而老牌四大流量的選拔還是只放在了顏值上,前幾年影視圈拍戲有個黃金定論,IP加流量,一定可以出賺錢的作品。IP不說,單說流量,瞄準的就是販賣偶像本身的價值,依託粉絲買單,然後再用割韭菜的辦法讓這部分價值變現。
四大流量和早期的娛樂公司都是這個公式的得利者。但吳亦凡和鹿晗更泡沫一點,因為壓根沒演技,全靠一張臉走天下。楊洋和李易峰稍微好一點,但充其量以前也只能在配角出彩,不琢磨的話,很難撐起主角。
依託臉的走紅,在臉垮後勢必糊掉。臉有一定因素,則要求偶像將自己的籌碼多多擴散轉移。這才有了所謂的流量偶像轉型。但又談何容易呢?
早幾年不顧一切撈錢賺了,要想再賺口碑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啊。吳亦凡的《西遊》,嚴格來說並不靠自己的IP,而是周星馳的號召力。但還是肉眼可見的滑落,後續《繁花》壓根就退貨了。最後的《歐洲攻略》很順利糊掉了。但吳亦凡的角色其實不算吃重,導演聰明讓他做了一個好看的花瓶,但觀眾如今花瓶都不會去買單了,多悲哀。
李易峰倒是有機會去轉的,畢竟他糊得最早……吳亦凡之前對小G娜說過他已經糊了,這算業內評價了吧?而且李易峰總是在關鍵的時刻掉鏈子。之前的百花獎讓口碑下滑,好不容易靠著《動物世界》起來了一點,結果臨門一腳又冒出了金鷹視帝……這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但好在他機會還很多,後續有幾個紅色資源,看能不能回本。
其餘兩位……鹿晗如今是徹底垮了,應該沒什麼機會翻牌。楊洋糊的趨勢無聲無息,《武動乾坤》和《全職高手》這樣的作品加持能有多大呢,不過是延緩衰敗而已。
流量的周期如今來看,是很短的。以前以為好歹能撐個十年,但如今來看,就三年左右。一方面,市場上冒頭的太多太多了,替代性太強;另一方面,四大流量都不約而同臉垮了。李易峰和楊洋這幾年在螢屏中的臉明顯出現了疲憊感,鹿晗和吳亦凡則直接徹底油化,壓根看不了。
當然,和他們對應的也是市場的變化。IP加流量法則失靈後,市場也會重新找到新的賺錢公式。過去的資源主要聚集在這幾個有限的人身上,所以資源壟斷很嚴重。為了打破這樣的局限,市場要求將流量誕生時間壓縮,同時擴大流量的質量和數量。
但壟斷資本主義打破後,就會出現自由市場經濟了嗎?未必。
不過按照這個思路,流量2.0終於出現了。和早期四大流量相比,新的版本更加看重性價比,既要求了演員本身的人氣,也要求了自己的演技。最典型的代表是18年的朱一龍和鄧倫。演戲了很多年,有可觀的演技,片酬沒有之前老牌那麼高。同期的預備役還有白宇,但後者糊得太快,像流星眨眨眼就沒了。
如果說四大流量糊的程度是三年,那麼2.0版可能就更短了。僅僅過了一年,新的流量已經出現了,今年冒頭的李現來勢洶洶。有基礎,足夠新鮮,外表看著更符合中國傳統男性審美,也更多元。關鍵是,他還便宜,你說不擠你擠誰呢?
當然,2.0版也有分支,這部分則是藝人直接依賴於基礎流量變現。比如易烊千璽肖戰,同期還有所謂的四大牆頭。這一類型的流量困難主要在於演戲過程中的弊端,和朱一龍李現不同,系統培訓在吸粉過程中比例少。但市場也給了不錯的機會,《長安十二時辰》和《陳情令》,發揮也算中規中矩。
至於蔡徐坤和創女孩們……其實這部分所謂的流量只是曇花一現,畢竟他們的後續師弟師妹幾乎暴死。事實證明,這種造星模式沒辦法長久。當然,在中國市場的環境下,他們肯定也是要通過演戲來達到自己價值最大的變現,只是從目前水準來看,基本可以確定他們的周期會更短。
目前最大的爭議還是在於對於流量明星們而言,什麼才叫糊?比如鹿晗的本次電影暴死,基本就算糊了。但其實不然,鹿晗的糊是很早就開始了,《上海堡壘》不是原因而是結果。當然,鹿晗的糊掉肯定也不是戀情一手促成的,不然你想不通為什麼木村拓哉現在都沒有糊。真正的根源在於他的屬性被替代了。蔡徐坤出現的那一刻,他的垮掉已經成了定局,沒啥本事,也沒啥危機感。但吳亦凡稍微不同,對於新出現的人還是有危機感的,只是呢也抵擋不了市場的大趨勢,再多掙扎從根本來說也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他也確實沒啥本事。
真正讓蠢笨藝人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我想只有重大挫折。比如張曼玉,早期一直被叫花瓶,差點被新人取代。但她遭遇了嚴重感情傷害,並且為之付出了一生的代價。結果自然是成了演技上的無可挑剔。譬如章子怡,三重門的危機才有了她的重新翻盤……但這些都是非常非常有風險的,因為你壓根不確定,你到底能不能挺過去,稍有不慎則是萬丈深淵。新的這批流量們,能坦然接受這些挫折嗎?
藝人的屬性被替代是非常可怕的事,王珞丹和白百何就是成功替代的例子。但也有很多替代不了,例如章子怡和童謠。想要在這部分被無法替代,關鍵還在於自己能付出多少努力和犧牲,當然,也要看替代品是否豁的出去。奇蹟是很少的,大部分人最後都甘於平庸,眼睜睜看著自己被寄生,最後被取代。
同樣,新出頭的蔡徐坤也是會糊掉的。只是市場目前還沒有出現他屬性的替代,但估計也不遠了。市場是很滿意這種替代和被替代的關係,他們讓流動性增強,讓資本入局變得風險更低,同樣,周期縮短後,也能讓韭菜們更快更迅速長起來。過去三年收割一次,現在幾個月就可以割了,美滋滋。
那麼有辦法讓自己不糊的呢?認真盤算下來,即使不糊,那也是屬於正常的職業周期了。比如香港的四大天王,除了黎明,劉德華郭富城等到現在都沒有糊。他們的辦法比較簡單,就是拚命。華仔為了粉絲敢隱婚幾十年,更何況他們的演技是基礎而非加持。
當然,旁門左道也是肯定有的,比如當替身出現的時候,你就有足夠的戒備和手段,將替身扼殺於無形中。但扼殺是不夠的,因為替身不可能只有一個,滅掉一個還有千千萬萬個替身等著寄生你。所以根源還是在於自我的提高和把控上。紅是很艱難的,被替代是很殘酷的,但大部分路人,都是喜歡看這種被替代的情節的。就像男性熱愛種馬,女性喜愛宮斗,孩子不畏死亡……那是種天真的惡趣味,冷酷但有趣。彰顯了自我投射、這個時代的焦慮以及強權的崇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