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中留存的嶺南古村,大旗頭,隱藏於珠江三角洲的明珠,

2019-12-18     風的旅者

珠江三角洲是一片河道縱橫、池塘密布的土地。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農村長大,故鄉的老榕樹、大祠堂,還有走親訪友時常常見到的大古屋,都在童年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快速推進,工廠商鋪逐漸覆蓋了桑基魚塘,大量花園洋樓取代了青磚老宅,連同那些曾經的記憶,都慢慢地消磨淡忘了。


直到離開老家十餘年,我才得知,就在一河之隔之鄰縣,有個大旗頭村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於是借回鄉探親之機,慕名前往,以期能重拾那份時隔久遠的童年記憶。

一棵老榕樹,半畝水塘,那是珠三角一帶極為尋常的村頭景象。塘邊麻石鋪成的廣場曾是村民收割時期曬穀的場所。老榕樹下,一座三層文塔巍然矗立,塔下還有兩方石。若非有人告知,真想不到這文塔、水塘、曬坪、方石,竟組成一幅象徵「文房四寶」的景象,寓希望於後代「讀書做官」。更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構思出自一位武將,他就是大旗頭村的始建者——清光緒年間水師提督鄭紹忠。


鄭紹忠雖是一介武夫,對宗族觀念也是極為重視,大旗頭村的這片古建築,大都和他有密切關係。其中最為宏大的,自然要數鄭氏大宗祠,那是整座村子的核心所在。不僅祭拜祖先、商議村務,舊時每逢婚喪嫁娶,都會在此大擺筵席,款待村裡老幼及親朋好友。逢年過節,更少不了舞獅迎新,看牆上掛著的幾個黑色的獅頭,雖已沾滿灰塵,卻也可以想見曾經的熱鬧場景。


一族之下,支派繁衍,宗祠之外,又有各公祠和家廟。和宗祠並排的鄭裕禮公祠和振威將軍家廟,就是分別供奉鄭紹忠祖父和父親的祠堂。規模雖比宗祠小,局部雕刻卻極為細緻。看那橫樑上的石獅、木雕里的人物,雖然不會說話,卻分明在告訴你其主人曾經有過的榮光,不得不讓人嘆服。


通過祠堂一側的門樓,走進那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小巷,恍如回到從前的鄉下。兩側此起彼伏的蝸耳山牆,是嶺南民居的典型特徵,一切是那麼的熟悉。這一排排經歷家族繁衍分房分戶逐漸建造起來的青磚大屋,能如此整齊劃一,即使在過去也並不多見。這一戶,大門深鎖,透過門縫一看,裡面雜草叢生;那戶,門戶洞開,內部格局依舊,卻早已人去樓空。天井牆上的「天官賜福」,似曾相識,只不過兒時所見多為紅紙黑字的春聯,跟這精雕細琢的磚雕相比,望塵莫及了。


村內最豪華的大宅,當然還是鄭紹忠的建威第,不單牆頭高出一籌,就連蝸耳都是三疊式的,相當少見。旁邊是他的私人住宅,因他曾任兵部尚書,稱之為尚書第,可惜僅存第一進,其餘都已被毀,如今改為村小學的籃球場。


若非正逢假期,這裡應該會有孩童們天真的笑臉和矯健的身姿吧?那也將是古村僅余的人氣了,因為村裡的居民,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陸續遷往新村居住。大概也是緣於此故,大旗頭躲過了被後人拆毀改建的命運,成了珠三角一帶所剩無幾的保存完好的古村,或許也是一種意外的幸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MLUoHG8BMH2_cNUgSF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