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百年四大哲人」,為祖國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成乞丐

2019-08-02   職引官

他是「清華百年四大哲人」,為祖國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成乞丐

梅貽琦先生在就職清華大學校長的演講中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由此可見,學校之最高者為大學,而學術之最高者方能稱作大師。然而「古之學者必有師」,再厲害的大師也是有老師的。有這麼一個人,他被稱為「大師的大師」,他就是大師們的老師!他叫做葉企孫。葉企孫何許人也?他為祖國培養了79名院士,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開創者,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建者之一,是與梅貽琦、潘光旦、陳寅恪並稱的「清華百年四大哲人」。

儒雅學者海外求學葉企孫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世家,葉父是一位前清舉人,從小便對他嚴格要求,悉心教導。葉父不僅國學造詣深厚,思想也十分開明,對西洋現代科學技術多有涉獵。得益於父親的先進思想,少年時期的葉企孫在攻讀傳統經書的同時,也開始接觸西方科學文化及應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就是葉企孫的最好寫照。

1907年,時年9歲的葉企孫進入父親任教的敬業學堂讀書,由此,先生的學習生涯拉開序幕。1913年夏天,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企孫報考並被錄取。

到了1918年,葉企孫獲得了「庚子賠款」後成為了公派留學生,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當時帶葉企孫學業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認的物理學大師P.W.布里奇曼教授。

在芝加哥大學學習了2年後,於1920年6月,葉先生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並在同年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

葉先生為人儒雅隨和,既有中國傳統文人的君子氣度,又有著先進創新的思維方法,可以說葉企孫就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並匯的優良產物。1921年,葉企孫和導師及他人合作用X射線精確地測定了普朗克常數h,這一數值被物理學界沿用了16年之久。

1923年6月,葉企孫完成博士論文《流體靜壓力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獲哲學博士學位。

留學歸國育天下桃李

1924葉先生回國任教,這一教就是二十多個春秋。

葉企孫先是受邀擔任南京東南大學物理學系的副教授,次年又擔任清華學校大學部(後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副教授,1925年升任教授,並擔任物理系主任。1928年清華學校改建為清華大學,葉企孫擔任理學院的首任院長。

葉先生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為了開拓和促進中國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鞠躬盡瘁,他在培育科學技術人材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葉企孫一生為公為民為教育,終身未娶,無兒無女。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卻也只教出了賢人72人。而葉先生的弟子不足三千,成才的卻接近百人。

在抗戰前從清華畢業的著名學者、傑出科學家足有50多人,其中不乏我國各行各業、各個科學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人。

他們有中國熱力學統計物理研究的開拓者王竹溪,有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錢三強,有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奠基者趙九章等等。此後在抗戰期間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的還有朱光亞、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等諸多著名科學家。

在我國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有2人是他的學生的學生,還有2人的事業也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正如李商隱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葉先生生命的最後關頭,他雙腿腫脹,身體挺不直,這樣的狀態下他都念念不忘地呢喃道:「回清華,回清華……」

說到葉先生的晚年,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由於某些原因,葉先生的遭遇十分不幸,甚至曾淪落為乞丐,街頭行乞,悽慘至極,以至於因病去世。先生一生為我國教育、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卻未能安享晚年,實在是令人痛心。好在那個時期早就過去,國家會記得先生的傑出貢獻,人們也會緬懷先生的偉大付出。

1990年,先生的朋友和學生以先生之名在清華大學設立了「葉企孫獎」,用以懷念先生和鼓勵青年學子。1992年,王淦昌、王大珩、吳健雄等127名海內外著名學者聯名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建立銅像,聯名者平均年齡高達72歲。1993年,清華大學的校慶特意在科學館舉辦,期間展示了葉企孫的生平照片、手跡以及生平,參觀者無不深感震驚和欽佩。2001年,葉企孫的傳記《中國科技的基石》問世……

葉先生一生為了大義,令人高山仰止,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像先生這樣的人能夠站出來,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關注小編哦,我們會持續為您提供有價值的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