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教師E家
經常有媒體曝光,說哪裡的老師打學生了,哪裡的老師又收禮了。
於是大家紛紛吐槽,現在的老師一代不如一代了。
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嘛,孩子王而已。
於是大家越來越不將老師放在眼裡,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來。
三尺講台之上,老師兢兢業業地教授知識,傳播文明;
三尺講台之下,老師戰戰兢兢地面對社會的質疑、責難。
連古人都知道: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尊師重教?
那是因為好的教育,不僅需要好的教師,更需要有溫度的教師。
教師的溫度從何而來?
從全社會的尊重而來。
1 老師的難處很少人懂
朋友說了她們學校的一件事。
一學生的家長經常不按時接孩子,弄得孩子在課室里又哭又鬧,學校就想了個辦法,讓家長簽「安全保證書」。
家長特別不理解,覺得學校在推卸責任,怒氣沖沖趕到學校,二話不說,直接扇了班主任三巴掌。
把老師扇蒙了。
「學校固然處理得不好,但這不是老師的錯啊,憑什麼打人!」
看著朋友義憤填膺,我安慰她:習慣就好。
現如今,老師的難處,能有幾個人懂。
每次要收錢的時候,老師就很為難。
今天要買教參,明天要報名某課程,後天要交班費……每次要交錢,家長都敏感得很:
不是才交過嗎?
天天都要交錢,我看就是在騙錢!
老師只想說三個字:太委屈。
交不交是家長的自由,老師也只是傳達學校的意思,卻因為怕惹火家長,只能小心再小心。
一旦要批評學生,老師就很為難。
以前的老師批評學生,沒打幾下手板都說不過去;
現在的老師批評學生,話稍微說重一點就很危險,一不小心就被關進派出所了。
批評了,自己或許會遭殃,不批評,遭殃的一定是孩子。
學校要求搞教學創新,老師就很為難。
就拿去踏青來說吧,學校是為了讓學生親近自然,可家長不以為然,說搞這些活動浪費時間,還不如多上幾堂課。
陷入兩難的老師,只能縮進「殼子」里,明哲保身。
2 付出全部 卻得不到半點理解
去年體檢,辦公室8個老師里有4個被查出有問題。
隔壁班主任黃老師前年動過手術,沒想到過了兩年,復發。
想起黃老師平時「怒髮衝冠」的狀態,我們只能感嘆:
做老師,真的難。
她教平行班,班裡大部分學生都是不打算繼續讀的,不寫作業,不聽課,被批評了還當面頂嘴。
印象最深的是某次放假,級組裡就她布置的作業最少,可交作業的只有5個學生!
45人的班級,只有5人交作業,老師怎能不生氣!
這樣的老師,不在少數。
他們精心準備每一堂課,結果學生上課時睡覺;
他們用心整理的試卷,結果學生交白卷;
他們一心指正學生的錯誤,結果學生非但不領情,還報復老師。
前段時間不就有這樣的新聞嗎?
一個40多歲的男子記恨多年前打自己的老師,一直耿耿於懷。
20年後,他在路上攔下老師,對著當年的老師連扇耳光,一邊扇還一邊問:
「你還記不記得我,以前你咋削我,你還記不記得?以前你咋當的老師?」
老師最大的悲哀,在於付出全部,卻得不到半分理解。
每次學校開會時,領導總愛說「你們這些人民教師」。
我們卻只想搖頭:我就是一老師,和千萬謀生的人一樣。
當初的熱情已經被打擊得所剩無幾了,如今勉強硬撐下去,是害怕對不起「老師」這聲稱呼。
當初拼搏的決心與鬥志早已煙消雲散,如今說多錯多,做多錯多,只想著獨善其身。
多少老師對教育的責任心與信念感,被毀於一旦。
多少老師正在「苟延殘喘」,想放棄,又不敢放棄。
3 教育需要信任 老師也需要溫度
網上看過這麼一句話:
老師該做的,都做了,老師不該做的,也做了。
可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摘下「有色眼鏡」。
看過一檔新聞評論節目,討論「大學生逃課曠課」,結果主持人沒說幾句就開始帶節奏:
大學生頻頻逃課,還不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現在有很多老師濫竽充數,就該好好查查老師的資質。老師師德有問題,不好好育人,只想著賺錢,這樣的老師怎麼教好孩子?……
因為某些害群之馬,就玷污整個教師群體,這種媒體輿論一直沒停過。
我猜不出他們的用心,但這種明顯錯誤的價值觀,真的有可能害了教育,害了老師。
曾聽一位老教師說,她遇到過很多理智的家長,但也見識過有偏見的家長。
「有些家長的教育觀明顯是錯的,還是固執己見。」
「很多家長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老師,覺得老師的師德都有問題,一旦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怪老師。」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懷疑老師,戴著有色眼鏡來看老師,那麼他們只會接收到負面與錯誤的信息。」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是錯的,他會不會誤會了老師,會不會逼得一個負責任的好老師放棄了孩子?
教育最需要的,是信任。
真正好的教育是需要慢慢摸索的,而不是你一言我一語的互相質問、責怪。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老師急不得,家長也急不得,互相信任,安靜下來,才能靜待花開。
老師最需要的,也是信任。
除了家長之外,老師其實是孩子最大的轉機。
老師教得好,孩子就學得好,老師沒教好,孩子也學不好。
所以應該給予老師信任、支持與理解,一起為孩子的未來努力。
當老師有了熱情,教育才有溫度。
4 愛與信任 是老師最渴望的支持
這世上,沒有人是完美的。
老師並不完美,她還在教育的路上摸索前行。
家長並不完美,孩子就是他們的軟肋。
兩個不完美的人相遇,不是為了互相指責,而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攜手,而努力。
這個目標,就是我們的孩子。
聽過關於教育的一個比喻:
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大孩子,領著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過程。
每個老師當初也是學生,是經過高考的獨木橋考上師範,經過數年的苦讀,經過無數場考試,最終脫穎而出,登上了三尺講台。
在教育的路上,老師是專業的,也一直要求自己更專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個孩子一個樣,老師不是萬能的,承認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追求更完美。
這是為師者的育人情懷,老師明白,也希望所有人明白。
想起了一堂戶外課。
小女孩因為貪玩,沒跟上大隊,走丟了。媽媽和老師找遍了整個場地,總算在洗手間門口找到她。
媽媽一邊哄著女兒,一邊說:「你看,老師怕弄丟了你,急得快哭了,你要不要去安慰她?」
小女孩走到老師身邊,親了她的臉頰,說:「老師,不用怕,我已經回來了。」
家長的信任,是對老師,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家長和老師的相遇,本就是愛與信任的邂逅。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師這條路,不問歸期,不圖名利,是工作,更是責任。
不問天高地遠開闊,只求紮根三尺講台。請您相信,老師要比你想像的更愛孩子,更願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