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離岸、在岸人民幣對美元雙雙「破7」,截至11:30,離岸人民幣最低報7.10570,在岸人民幣最低報7.04240,收跌1.33%,創下2015年8月11日匯改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也是11年多來的新低。
「7」一直被視為人民幣對美元的重要心理關口,此前有多次欲破但最終未破,為何這次破了呢?央行行長易綱對此的解釋是:「近期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市場預期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受此影響,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波動是市場驅動和決定的。」
人民幣匯率破「7」,對化肥市場影響更多的是進出口。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同時也是化肥進口大國,每年化肥出口量基本在2000萬噸以上,進口量在1000萬噸左右,主要出口品種有硫酸銨、磷酸一銨、磷酸二銨、尿素等,主要進口品種有氯化鉀、氮磷鉀三元復合肥等,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化肥進出口會有一定的影響。
整體而言,人民幣貶值,對化肥出口有利。以尿素出口價280美元/噸為例,過去匯率為6.85,折算成人民幣相當於1918元;現在貶值為7.05,折算成人民幣相當於1974元。同樣是280美元/噸出口,現在比過去可多增加1974-1918=56元的收益。這實際上也相當於企業出口降低了56元/噸的成本,成本低了,在國際市場上就更有競爭力,更有利於出口。
但對化肥進口則是利空,因為這將會增加進口成本。以氯化鉀為例,去年大合同是290美元/噸,假如今年的大合同也是290美元/噸,按6.85的匯率,進口成本為:290美元/噸*6.85=1986.5元,當匯率變為7.05時,進口成本為:290美元/噸*7.05=2044.5元,成本增加了2044.5-1986.5=58元。
我國化肥進出口整體狀況是,出口量要大於進口量,出口量是進口量的2倍左右,所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對化肥市場整體而言是利好大於利空。(周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