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真正的「老」北京

2019-06-19     小眼兒看社會

曾幾何時,人們變得越來越「懷舊」,仿佛什麼東西都要找找「老」的痕跡,說起北京也總愛加個老字:老北京話、老北京城、老北京小吃、老北京胡同……就連咱這公眾號,都叫「老」北京四九城兒。那麼老北京要老到什麼時候才算老呢(怎麼跟繞口令兒似的)?按照拍寶節目鑑定文物的規矩,夠民國、換句話說解放以前的,就算老的。其實我們常說的老北京這個那個的,大概齊也是這概念,基本上是指解放前的。不過也分是什麼東西,有些東西即使是解放後出現的,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被劃歸到「老的」行列。不過說到老北京城,那就比較明確了,指的是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垣。

明清北京城的建築之初,可以追溯到明永樂年間。但是嚴格說來,明初建設的北京城算老嗎?應該不算吧!起碼兒不算太老。因為北京號稱六朝古都,明清不過是最後兩朝而已。哪六朝?打頭兒那個離我們太遠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北京又叫燕京便是源於此,後來不就改成啤酒了嗎?

甭翻史書查具體年代了,掰著手指頭也能算個大概齊,燕離咱們怎麼也得兩三千年了吧?所以那時的北京、老倒是真老,不過科技還沒發達到穿越時空的地步,誰也回不去看看它到底什麼樣兒。接下來五個朝代就是連續的了:遼金元明清。由於遼金是與宋朝同時代的,並非大一統的朝代,而且也不是漢族建立的政權,一般被視為「非正統」的朝代(儘管版圖可能比宋還大,儘管元清也不是漢族政權、不過元清倒是實現了一統江山)。加上遼金時期由於朝代的更替,北京的城池或拆或焚,總之毀得差不多了,而且城址也不在一個地方,因此我們也無法知道它的樣子。所以要說「老」北京,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元大都說起呢?

有人說了:元大都不是也就剩遺址了嗎?不是也沒留下嗎?情況還真不一樣,畢竟不管是燕還是遼金,與後來的北京城關聯並不大(也不能說一點兒沒有),而我們常說的老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實際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也就是說元大都奠定了老北京的格局。元朝的「創始人」是成吉思汗(當時還不叫元),但是成吉思汗未能滅宋。到元朝一統的時候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托雷第四子:忽必烈(廟號元世祖)掌權。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忽必烈下詔將燕京改為中都(北京在金代稱中都,金亡後稱燕京);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12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元朝的國號正式出現;次年二月(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北京建都(之前忽必烈在元上都「辦公」、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但由於地理位置太靠北,不利於控制中原)。

元大都之稱即源自漢語,也源自畏兀兒語的Khanbaliq,即汗之城的意思,漢語音譯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馬可·波羅遊記》里就這樣稱呼北京,只是拼法不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汗八里(音譯)並非蒙古人的叫法,他們只說「大都」、「上都」,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個蒙語詞彙,大概齊是突厥語和伊朗語各分支語言人群所使用的,甚至到了明朝,北京已經叫北京,他們卻還在稱汗八里。元大都營建時,金中都故城尚存,只是由於戰亂已經破敗(成吉思汗破金時連拆帶燒),於是遷都後的忽必烈,住在金代離宮——大寧宮內,也就是現在的北海公園。其實早在至元四年(1267年),大都城的興建工作就已經開始了,工程總負責人正是提議遷都的劉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兒負責設計新宮殿,郭守敬擔任都水監(西郊水源以及通惠河都是他的「業績」)。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的大內宮殿、宮城城牆、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宮)、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牆、金水河、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等重要建築陸續竣工;從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有四十至五十萬居民自金中都故城遷入大都,與此同時還陸續完成了宮內各處便殿、社稷壇、通惠河河道、漕糧倉庫等建築工程,元大都的營建以及人口遷入工作至此基本完畢,工程歷時二十多年才算完成;此後元朝雖有孔廟、國子監等增建工程,但總體布局沒有變動。建成後的元大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相當於唐長安城面積的五分之三;平面呈東西短、南北長的矩形,城牆全長60里又240步(這是元史記載,大概合28.6公里),高約10至12米,基寬20至24米,頂寬10至15米,為夯土築成;城牆外有護城河,四周共開十一座城門,南、東、西三面各三門,北面二門,被附會為哪吒的「三頭六臂兩足」,所以說我們常常提起的「北京是哪吒城」,到底指明朝還是元朝呢?至此有點兒說不清了吧?不過無所謂,反正都是傳說或後人附會的,也不必深究。

十一座城門的命名都與《周易》卦象相關。南垣正中為麗正門,取《周易》「日月麗乎天」之意;東為文明門,取「文明以健」、「其德剛健而文明」之意;西為順承門,取「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之意(坤為西南方位)。東垣正中為崇仁門,取東方屬春、屬仁之義;南為齊化門,合《說卦傳》「齊乎巽,巽東南也」之義;北為光熙門,取「艮(東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西垣正中為和義門,取西方屬秋、屬義之理;南為平則門,北為肅清門。北垣東為安貞門,取「乾上坎下……安貞吉」之意;西為健德門,取「干者健也,剛陽之德吉」之意。城池的核心為皇城,位於全城的幾何中心位置——中心之閣以南,依什剎海水系而建;皇城四周建紅牆,又稱「蕭牆」,有個成語叫「禍起蕭牆」,便與此建築有關。皇城正門稱欞星門,左右有千步廊。皇城並非以大內宮城軸線為基準、東西對稱,而是以太液池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宮殿——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這種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點。大內正門為崇天門,北面為厚載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崇天門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橋(相傳今北京故宮內之斷虹橋)。大內正殿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場所,面闊十一間,後有廊廡連接後殿。大明殿之後為延春閣,為皇后居所。此外還有玉德殿、內藏庫、鷹房、羊圈等建築。聽著以上這些名字,您是不是覺得格外熟悉,因為很多明清時期都在沿用,甚至有的延續到現在。

皇城南面和東南為官署區,北面的積水潭一帶為鬧市,東面為太廟,西面為太社稷,這種布局符合了《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相關記載;元大都的建設理念,非常符合中國傳統規制,這是因為忽必烈非常願意接受漢化。元朝起,北京城內實行坊制,城內共分五十坊,大體都按照方形來設計;坊內有街、有巷、有胡同,相對的城門之間一般都有大道相通,街道幾乎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牆的城門,民居形成的胡同有序的與街道相通,呈棋盤或稱魚骨狀排列,至今這種城市肌理保存最完好的是被稱為「南鑼」的南鑼鼓巷片兒區。用北京話說:元大都建得十分「四至」,大的方形套著一個個小的方形,道路規劃整齊、經緯分明,整體像一個大棋盤。甭說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到了現在,都說北京的道路方向正,且互有暢通,誰又敢說北京城今日之格局不是延續了元大都的風格?

由於當時的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所以看上去格外壯觀。朱元璋滅元時,是徐達帶兵打破的大都城,由於北部居民稀少、地勢空曠,在防守時無可依託,因此徐達便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等於把北城牆向南移了;到永樂遷都時,在大都城的基礎上營建新的城池,只不過把土牆改為用磚、十一座城門改為九座、南側城牆也向外推進了一里半左右,同時皇城的位置也向東南偏移了,雖然皇城屬於新建,但城內大體格局並未作出巨大改變。到了嘉靖年間,又在南側加築了外城,開七門,至此才形成我們常說的「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的老北京。而元大都僅剩遺址,如今現存北段、西段城牆遺蹟,以及護城河(小月河)等,被開闢為元大都遺址公園,且有海棠花溪、薊門煙樹等景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eKqCWwBmyVoG_1ZtP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