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戲的創作過程中有一些新奇的體驗是以前沒有的。」
互動劇、VR劇……依託科技的發展,影視內容的形式愈發多元化,2018年,一部《網絡迷蹤》,又讓觀眾看到了一種新、奇、特的「桌面影像」形式,眼下,這種形式也悄然在國內劇集市場出現。
11月2日,懸疑題材桌面劇《雲端》在優酷上線,一周時間,兩季連播。
該劇講述了一個潦倒的小說作家張言,在絕望之時,偶然得到一個U盤,裡面有一部未出版的小說手稿。出於私心,他將小說據為己有,「發表」之後,張言瞬間成為文壇新星;而此時一個蒙眼人找上了張言,並宣稱小說是他的「真實記錄」。由此,一段推理故事和一場「絕命挑戰」一一延展開來,探討的內容也覆蓋了暗網、網際網路隱私、「鍵盤俠」等一系列鮮被觸碰的話題和社會現象。
橫向來看,《雲端》相比同類題材劇集,用「桌面影像」的形式,打破常規的視聽語言,劇中大部分內容以電腦螢幕、手機螢幕進行呈現;縱向來看,相比國外的「嘗鮮者」,《雲端》還在桌面媒介的基礎上再創新,融入了行車記錄儀、監控錄像等多元呈現媒介。
劇集上線之後,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對於《雲端》的探討也都聚焦在「新體驗」上。毫無疑問,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角度出發,這都是一部實驗性很強的劇集。
而對於主創團隊來說,做「嘗鮮者」,「第一隻螃蟹」是怎麼吃的?什麼吃法?都不免讓人好奇。劇集收官的當天傍晚,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記者採訪了 導演老算、「蒙眼人」劉洋扮演者羅康。
0
1
老算的製作「嘗鮮」體驗
老算的創作經歷從《瘋人院》開始,到《雲端》,再到如今正在劇本研發階段的犯罪題材,他創作的故事看上去都略顯「黑暗」。
但老算說,這並不意味著他有多喜歡「重口味」,只是覺得應該有這個類型。
出品方一開始的意見是以「桌面影像」為引,做一部實驗性不太強的劇集,老算認為要「嘗鮮」就要「嘗」得徹底;已敲定演員、開機拍攝的情況下,發現演員不太適合角色後,果斷拍案決定換人;劇組的工種里有程式設計師,拍攝設備有華為、iPhone,用AE軟體做剪輯……
從他的講述里,《雲端》的幕後故事漸漸清晰。
以下為導演老算自述。
導演老算
>>>關於《雲端》的誕生
一開始,是優酷和承製方在研發這個戲,劇本過會之後,他們希望找到最合適這個題材的導演,他們看了《瘋人院》之後,去年夏天,優酷方面就聯繫了我看看有沒有可能去參與。找我的時候他們寫了大綱和5集劇本,平台內部的評估對創新方向也很肯定。
實際上,現在的故事已經比當時顛覆了很多,最開始的劇情還是走感情向的。出品方一開始提議用「桌面影像」的方式套著傳統實拍,但我覺得 要做,肯定還是得做到極致,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這個戲就沒有意義。
確定開拍之後,我沒有太把心力花在演員選擇上面,所以就匆忙定了一個角色,但是拍了一天發現問題很大。
所以當時我一咬牙說「必須換」,於是我就打給了羅康——遇到這種「江湖救急」的情況,你和找的這個人彼此之間要有充分信任,不然的話對方都沒有消化過這個項目,一般也不會來。而且我很喜歡他對表演的處理和不同理解,我特別喜歡「戲瘋子」類型的演員。
拍攝中還面臨的一個難點是去說服平台,因為他們會看設備清單,一看華為、iPhone,當時都驚了,還被揪去開了一次會。最有趣的是,開機儀式一般都要蓋一個紅布在攝影機上,然後再揭開,當時揭開把華為、iPhone,上面還摞了一個GoPro,這是我們的開機儀式裝備。
「桌面劇」應該還會迎來其他入局者,我知道的現在就有5個項目在開機。除了懸疑,我覺得家庭題材也適合這種形式,比如疫情期間,人與人沒有辦法正面接觸,通過FaceTime去解決很多問題。 不管做什麼,影視劇肯定是取材於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越來越多去使用桌面媒介、視訊媒介,你不能否認螢幕占據著越來越多的生活時間,人們越來越習慣,可能明天不只是桌面劇,還可能是手機劇。
>>>關於創作與後期
拍攝方面,如果長時間去看在電腦桌面上操作,肯定會審美疲勞,所以當時我想,除了桌面、即時通話之外,還可以出現很多非傳統影視創作的影像記錄載體,比如說 行車記錄儀、酒店監控,包括心理治療室留的影像資料。
我一直在嘗試用各種各樣的載體,而且這段故事用什麼載體呈現的時候,我就按這個載體的配置和方式去拍,手機的話就用手機拍,新聞發布會上就是拿索尼那種電視台用的機器去拍,所以它剪出來之後的材質感和呈現畫面都能還原出那個味道。
另外,後期的難度尤其大。比如那邊車上要拍多少時長,和這邊電腦上操作多久時長要統一,這都是要提前通過demo做出來。關於demo,我們是自己把滑鼠的表演完成,對演員來說有一個額外的挑戰——除了表演外,他還得讓你感覺是演員在操作滑鼠,雖然你看不到演員的手,但能看到肩膀的一些動勢,包括敲字。
整部劇的demo,在 前期做了三個月,拍完之後把所有的素材收回來,再做 後期大概又用了半年。拍攝反而是最簡單的,也就20天。
這個片子創作過程中有一些新奇的體驗是以前沒有的。
比如要接觸大量的「碼農」,關山市的地圖看起來很簡單,但不可能用真實地名,所以我們請了一個做過導航系統的程式設計師,讓他幫我們做了一套地圖,但這個地圖是空的,他只負責寫代碼,然後再請UR設計師把地圖用矢量軟體畫出來,畫出來後再嵌入到程序軟體中。然後我們團隊所有人開始用大批量的時間——編地名。編的時候,一個小區在大地圖上顯示的時候叫XX小區,進去之後你再看到什麼商店,這個邏輯性必須要非常真實;還要去考慮比例尺,不去細想沒關係,但就怕有一個觀眾去算。
我們的線下置景全都挪到了線上,包括裡面洋蔥皮直播的網站是假的,還得去架構一級頁面、二級頁面,以及整個視覺系統。而且跟程式設計師接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思維區別的挑戰—— 他們的工作理念是使用,我們的工作理念是呈現,這應該是頭一回一個劇組有那麼多碼農。
技術層面真的非常複雜,整個片子實際上是用AE剪的,我們剪輯師也是重新學了一個軟體。
所以我以後也不會再拍這種,試過之後就可以了,因為你會發現它創作以外的東西比你想像得要多得多,雖然這些東西也能帶來體驗,但那種體驗不是在敘事上的。而且這種形式還是小眾,只是想 做一些稍微新鮮一點、具有實驗性的事。
>>>關於觀念與價值
當初拿到前兩三集劇本後就開始著手調整,然後就順著往下寫了。對於《雲端》輸出的觀念,是我一直想表達的——因為這些年看微博評論,看網際網路上的聲音覺得戾氣特別重,會覺得每天打開網際網路裡面烏煙瘴氣的。但在網際網路上發出戾氣的人,真在生活當中實際上也不會張牙舞爪,所以我在想網際網路為什麼現在變成了一種負能量的載體,恰好,沒有任何形式比桌面劇更適合去放這個主題。
就像第二季片尾有句台詞, 「網絡曾是你們的保護傘,如今是你們的行刑架」。實際上當時我也是戰戰兢兢地處理這場戲,說白了就是在對所有正在看劇的人,那種 打破第四面牆的直呼,如果說你曾經在網上做過類似事情,我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同時,《雲端》的片頭也表達了希望大家「文明上網」「保護好網際網路隱私」。
說說角色,劉洋這個角色貫穿兩季,人物特徵很鮮明。從我的角度出發,他是一個10年以來含冤替別人做劊子手的人,一個人窩在小黑屋裡操作著電腦,當他見光的時候,是有一種畏光感的。所以當我看到演員第一次面對鏡頭那種眨眼的細節,覺得它是有符號性和象徵意義的。
0
2
羅康的表演「嘗鮮」體驗
剛一見到羅康,很難將他與劇里的人物劉洋聯繫在一起——無論從外形還是性格。
演員羅康,是一個對電腦「不太熟悉」的人,甚至他談及,每當有新科技、新事物誕生,最伊始他始終抱著不太信任的態度。但是他在《雲端》里扮演的,卻是一個通過一部電腦就能將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角色。
就連經紀人也感嘆,羅康出演這樣一部桌面劇,讓她感覺「挺顛覆的」。
但老算在拍板換演員,需要「江湖救急」之時,馬上聯繫了羅康,因為他是「戲瘋子」。
在收到「江湖救急」信息幾個小時後,羅康就趕到劇組、當天定妝。在沒有介入前期創作過程的情況下,羅康邊拍邊了解邊學習;「桌面影像」的新形式讓他積累的鏡頭感覺、表演方法都「失了靈」,他就重新找感覺,並通過自己對角色的解讀來塑造人物。
這段「機緣巧合」之後,羅康感慨「特別開心、特別幸運」,開心的是自己實驗了一種新的表演美學;幸運的則是不是每一個演員都有自己這樣「嘗鮮」的機會。
以下為演員羅康自述。
>>>關於「機緣巧合」
那天接到導演電話,「哥,在北京嗎,速回」,我當時第一反應是不是導演遇上事了,趕緊叫人……哈哈,開玩笑。總之,當晚馬上就去片場了。
那天晚上,凌晨3點之前,導演又監督定妝又跟我講戲。拍攝的時候,給我提出了一個課題,這部劇里我的表演美學應該是什麼?因為這部劇拍攝媒介和播放媒介是統一的,有手機、有攝像機,我積累的鏡頭感覺和表演方式上都會有很大不同—— 我應該做怎樣的加法和減法?
《雲端》給我的體驗特別新鮮,雖然我不喜歡「挑戰」這個詞,但確實是特別挑戰。我從演員角度來說,演員有一個「第二自我」,就是我在表演的同時,還得審視著我,但是演這個戲的時候,我會說有 「第三自我」,比如演的時候,「第二自我」告訴我,那邊我的「女兒」在出事,我要進行我在表演層面的表達;同時,我的「第三自我」來了,要操縱我完全不熟悉的電腦,要記住demo的順序,打字也不能錯,demo停了我手就要停。
所以妙趣橫生——我很幸運,因為全世界比我優秀的演員很多,但他們也未必嘗試過以這種方式去表演,我比他們幸運。我特別開心去演這樣的一個劇,我又一次去實驗了一種新的表演美學。
《雲端》最後的呈現跟我想像得其實差不多,意料之外的部分是我從觀眾角度出發,確實沉浸感、參與感很強,我自己看的時候,有時真的好像參與到直播中,沒有給我感覺是在看劇。
如果讓我給沒看過的觀眾推薦這部劇,我會說如果想看一點不一樣的,就可以來看《雲端》,目前國內獨一份的沉浸式桌面劇,於我,這是第一次的體驗,對觀眾來說也會是一次全新感受;除了形式,一些水面下的人的生存狀況也值得被了解。
>>>關於人物塑造
其實演完《雲端》我也有系統性地思考,是什麼造就劉洋對女兒的這種情感和負罪感?會不會是因為自身沒有「文明地活著」,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去對別人施惡的時候,他沒有想像到這份惡最後會降臨到自己最愛的女兒身上。
最後的片段,劉洋還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一個父親最後那一刻的反省,尤其是「腳軟」的部分,那部分是導演直接提出的,真的是非常棒的一個表演指令。
其實劉洋這個角色表演難度真的很大,他心裡太複雜了,他有像導演說的見光之後的恐懼,又有在第二季成為被設局的人心裡那種輕蔑的態度,可他有時又確實有那些無助、無奈的時刻。
拍攝的時候,有時確實會有劉洋「 上身」的那種感覺,我記得有次演完了一兩條後,有點失控,在拍第三條的時候,面對電腦,下手越來越重。劉洋「 上身」沒關係,我可以把它脫離出去,但問題是接下去的拍攝我怕自己的表演會失控,「失控」會變成不是羅康在控制劉洋,也不是劉洋控制羅康,是劉洋「 上身」之後羅康的歇斯底里, 我飾演劉洋,是需要羅康進入他的生命本身,把他控制住,把他引出來。
>>>關於故事解讀
在拍攝《雲端》之前,我其實也知道現實生活中有所謂的暗網,但具體還是我的盲區。
演的時候,導演給我講戲,講了一些這方面的東西,還有我們信息如何被監控,這些就連我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感知,我就經常會收到很多推送,當然這已經是很「人畜無害」的了。但是再繼續想,細思極恐,所以導演在片頭說的八個字—— 文明上網、保護隱私,我自己支持這八個字,也渴求這八個字,這個觀點的輸出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
甚至於,我希望看過這部劇後,大家不只是「文明上網」,更要「文明活著」,我們有時候活得很不文明;另一方面,去尊重別人的隱私,也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
輪值主編:依梧
作者:宵夜
編輯:捉五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