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五台山,探尋皇家寺院、帝王行宮菩薩頂

2019-07-27     五台山求願

菩薩頂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占地45畝,殿堂樓房430多間。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藏傳佛教信徒進駐五台山,遂成為五台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台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五台山中,一般寺院均是青磚灰瓦,唯獨菩薩頂金瓦覆頂,宛若一座至高無上的金色佛國佇立於台懷鎮最高處。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由於它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因此,菩薩頂也被譽為「五台山金頂」。

究其原因,菩薩頂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行宮,寺中還供奉著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帶箭文殊菩薩和五台山唯一的真容文殊像,是實實在在的皇家寺院。

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從下往上望去,宛若一座解脫之梯,據說「108」寓意著眾生的六根接觸六塵所產生的「百八煩惱」。

每當踏上一級台階,我們便發願清凈眾生的一切煩惱。當我們踏完這108級台階登上金頂時,願所有的有情都能脫離煩惱,獲得安樂。

爬完石階,平台之上聳立於石台階高處平台上的木牌樓,四柱三門,上下三層,七個樓頭,雄偉而多姿。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

在牌樓的建造規格中最高的是五柱、四門、九樓頂,象徵著九五至尊,而菩薩頂的木牌樓地位僅次於它。牌樓上刻有康熙皇帝親筆所書的「靈峰聖境」四個大字閃爍有光。

沿著木牌樓往上走,經過天王殿、緊接著便是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菩薩頂大雄寶殿內供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四周有石雕的迴廊環護,前面則與卷棚重檐式的獻殿連為一體,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大雄寶殿右側是怖畏金剛殿,供奉著頭戴骷髏瓔珞的閻魔法王、黑六臂瑪哈嘎拉、吉祥天母和大威德金剛。怖畏金剛殿對面便是菩薩頂著名的帶箭文殊殿。

關於帶箭文殊有兩個傳說

、據《清涼山志》記載,唐武宗會昌滅法時,雁門太守李靖對佛法持有邪見。一天,李靖在五台山巡遊時,看到一個和尚和女人在水池裡共浴。他認為這有傷風化,於是張弓射之,和尚中箭後倉皇逃走。李靖順著血跡一直追,來到菩薩頂前院的西配殿,和尚就不見了。李靖進殿一看,發現那支箭竟插在文殊菩薩的右肩上。這時,李靖才意識到,他用自己的分別心來面對所見所聞的事情卻不一定是事實的真相。於是,他改變了曾經對佛法的邪見,開始發露懺悔,皈依了佛門,護持佛法。

二、還有這樣一則趣聞:康熙朝台,當時,五台山有個溫泉名沐浴塘,皇帝到那裡沐浴凈身後,準備去拜文殊菩薩。他從南台、西台一路拜下來,路過沐浴塘前,卻見池中有男男女女在裡面裸體而浴,甚至有尼姑、和尚也在池中共浴,皇眼一看,有傷風化,甚為不雅,大怒:「出家人成何體統!」搭箭射之,箭中一位和尚的右肩。

其他人一看,一轟而散,和尚也帶箭逃之夭夭。皇帝循著血跡急追,至菩薩頂,不見了和尚。進殿一看,卻發現文殊菩薩泥塑像的右肩上插著異物,走近察看,正是他剛才所射之箭,還在滴血。皇帝大驚,恍然大悟:「文殊幻像與民共樂。射汝,吾之錯也!」遂敕封該殿為「帶箭文殊殿」,並下令即起五台山不許任何人打獵。後來,就將當時文殊菩薩洗澡的池塘稱為「澡浴池」,而文殊菩薩躍出池塘外留下的腳印也成了後人膜拜的聖跡。

「自古風物傳聞多,半是存真半是猜。」關於「帶箭文殊」之傳聞,人們一般傾向康熙射箭之說。

菩薩頂的最後一重大殿——大文殊殿。據說殿內供奉的文殊像為當年匠人塑像時,七塑七裂,後文殊菩薩顯現真容,匠人依此而造。故菩薩頂的文殊殿又被稱為真容文殊殿,親見殿中文殊像猶如親見文殊菩薩真容,倍感加持,十分靈瑞。

千年之後的今天,真容文殊菩薩像依然莊嚴的端坐在五台山菩薩頂,法雲、安生親見文殊開啟智慧的故事也已經傳頌了上千年。

文殊菩薩曾許下諾言:每一個來五台山的人我都會親自相迎!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顆虔誠、澄澈之心,也許在五台山的某個地方,我們便會遇見文殊菩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OlJ2mwBJleJMoPM9o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