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回歸,一出手還是滿分,這就是本事

2019-10-24   文小咖

去年,一檔國綜驚艷亮相之後,一騎絕塵。

12場舞台好戲還原了12本經典之作,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享受,還有靈魂上的洗滌。

王勁松出演《萬曆十五年》中的萬曆皇帝,讓我們見證了,一位滄桑老者對命運的控訴,以及對理想幻滅的嘆息。

《月亮和六便士》中,黃維德飾演書中的主角畫家斯特里克蘭德,生動詮釋了每個人或許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不斷擺動,而滿地都是六便士,總有那麼一個人會抬頭看月亮。

一部部經典好書的演繹,讓讀書像看電視一樣簡單,喚醒人們對塵封已久的歷史的記憶。

縱使現代生活疲累不堪,但還有「一本好書」相伴。

同樣出自《見字如面》的導演關正文,但相比之下,《見字如面》只能算是它的「副產品」,而它才是真正的「王者」。

如今,它再度回歸——

《一本好書》第二季

目前已經開播兩期,豆瓣評分高達9.5分,綜藝榜單更是名列前茅。

《紅岩》:信仰永不過時

開播第一期,講述的書籍是紅色經典《紅岩》

這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61年,可以說是中國當代發行量最大的革命歷史小說之一。

小說迄今銷量上千萬冊,並被改編為影視劇、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電視劇《紅岩》(1999)

本書作者之一的羅廣斌,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而這部經典更像是「英雄的日記」,真實經歷了黎明前的生與死的考驗。

然而在當下,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這部經典呢?

于震飾演的「許雲峰」,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向我們隔空喊話:

「今天大家將要看到的,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說。重要到什麼程度?這部小說它影響了中國整整兩代人的價值觀,它告訴了你,為什麼你今天過上了這樣的生活,要了解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你必須讀這本書。要了解你的今天,你必須讀這本書。」

1948年,重慶的國民黨當局,瘋狂鎮壓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鬥爭。

于震飾演地下黨領導者許雲峰,負責重慶方面的諜戰工作。

然而,許雲峰以及其他同志被身邊意志不夠堅定的「戰友」出賣,關進了軍統的集中營。

嚴刑拷打已然是家常便飯,最難以忍受的是對精神的摧殘。

舉起敵人遞過來的酒杯,便是生;如若不從,情同手足的戰友們便會喪命。

這不僅僅是「生與死」的權衡,更是「信仰」的問題。

正如軍統徐鵬飛的詭辯:「現實點兒好嗎?你已經盡力了,沒有你,革命仍將繼續。你沒有任何義務,幹嘛要去死啊!」

是啊,為什麼不現實一點兒呢?

小說《紅岩》裡面,有個爭議人物:出賣了江姐的甫志高。

他想要在撤離之前,回家看看妻子,跟她告個別,免去家人的擔心和牽掛。

就是這樣的一絲猶疑,導致了他最終走上背叛之路。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英雄主義是在於為信仰和真理而犧牲自己。

再往大了說,如果革命烈士們選擇現實,選擇苟活,選擇拋棄信仰,歷史的齒輪將會朝著什麼方向前行呢?

正是他們堅定了自己的信仰,才有了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

最終,「許雲峰」們在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前英勇就義,雖然他們沒有活著感受到這份勝利的榮耀,但卻值得千萬人銘記。

70年已經過去,為什麼還要讀這本「過時」的書呢?

《紅岩》的紅色,是3000萬人鮮血的顏色,是我們從來沒見過的人,可能已經忘了的人;

是因為他們想要過上我們今天的生活,想要過上比今天更幸福的生活,不得不流的血。

實際上,這些革命先驅的思想,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因為他們思考的,是永恆的問題。

比如,我們在工作時,如果一件事情是錯誤的,反對它可能會影響升遷,甚至只是影響一點利益,你會堅持原則,反對到底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在時時刻刻做出自己的抉擇?面對猶疑,或許這部經典就能告訴你答案。

就這一點,它就值得我們去閱讀,去敬畏。

《駱駝祥子》:夢想破滅該如何

第二期選自經典好書《駱駝祥子》

與《紅岩》相比,老舍先生的這部小說可謂是耳熟能詳。

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一個「北漂」的人力車夫祥子的悲苦人生。

耳熟能詳的好書,你真的就能全面理解麼?

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萊其奧評價《駱駝祥子》:「真實地寫出了人性的美與丑」。

「人性」一詞就夠了,這不僅是偉大作品的過人之處,也是為什麼它從未過時的原因。

就像許子東老師說:「第一遍看鬥爭,第二遍看老舍,第三遍看自己。

鬥爭顯而易見,時代背景和整體故事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那麼看老舍呢?

老舍在自傳里寫的三個詞「老實、隱忍、驕傲」,其實都可以放在祥子身上。

在小說中,祥子剛進城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勤勞又善良的鄉下人形象。

他一生的追求就是擁有自己的一輛黃包車,但是在那個「吃人」的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願望都難以實現。

三起三落,終於這個樸實的漢子被現實打敗:

第一次,每天起早貪黑、省吃儉用,整整三年時間,終於買下了一輛屬於自己的拉車;但是沒多久,碰上當兵的,連人帶車都被收繳。

祥子沒有灰心,心想大不了從頭再來。

第二次,還沒有攢夠買車的錢,就被敲詐洗劫一空。

第三次,他忍氣吞聲地和又老又丑的虎妞結婚,結果虎妞難產一屍兩命,再度賣車埋了虎妞。

祥子,也終於成了時代的犧牲品。

在一次次打擊之後,淪落成了坑蒙拐騙、吃喝嫖賭的行屍走肉。

其實,我們可以把祥子看作最早的「北漂」一族,他們懷揣著美好的夢想,想要在大城市立足,然而發現現實是殘酷的。

如今很多的年輕人,也和祥子一樣有顆渴望留在城市的心,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生根發芽,能夠在大城市立足。

然而,職場上的晉升壓力、車貸房貸的經濟重擔……夢想,好像對每個人都是遙不可及。

「雖然歲月不同,但我理解祥子的困難。」在彈幕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大概道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理。

當下的我們也不過是升級版的祥子,我們該如何抉擇,書中或許已回答一二。

但是結局如何,仍然需要我們自己書寫。

《一本好書》:不只是書

《一本好書》的舞台上,不管是《紅岩》還是《駱駝祥子》,又或者之後的其他書目,所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書。

它更是多種思想的碰撞,讓我們能夠多一種視角去看待生活,擁抱生命。

你要知道,信仰、價值、理想,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而是要有豐厚的文化基礎,這也是閱讀經典的原因。

「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

而閱讀經典的其中一個用途,是為我們自己做好改變的準備;

如果不閱讀,即使物質生活充裕,也無法真正地感覺到靈魂的豐盈。

正如梁曉聲說:「只有讀書能夠長久地抵抗寂寞。

《一本好書》以綜藝這種時下熱門的內容載體,打開了大眾傳播的窗口,通過舞台演繹,讓觀眾獲得共鳴,真正拉升了全民閱讀。

但其實,書之於人,就和食物、音樂一樣,必要而且日常,不足為奇也不足稱道。

在《一本好書》第一季中,《三體》作者劉慈欣說:

「我為什麼要寫科幻呢?如果你在下班的某一天,你抬頭看看星空,你能夠感覺你的思維衝出了塵世一秒鐘,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就是閱讀的價值。

希望《一本好書》能一直做下去,做到10季,積累100多本好書,為更多的讀者提供方便使用的「閱讀試衣間」。

由此,真正地體味到閱讀的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