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寵兒,10年價翻100倍,未來價值不可估量

2019-10-21     玉石第一課堂


​說到收藏界的寵兒,你第一個想到的是誰?

和田玉?翡翠?

近年來,有一顆「明星」在珠寶收藏界大放異彩,不僅屢獲各個玉石文化專業獎項,更在各大拍場嶄露頭角,備受藏友恩寵。

她就是---南紅。


早在2015年北京保利十周年春季拍賣會上,一條產自雲南保山楊柳鄉滴水洞的南紅手鐲壓軸出場,拍價高達千萬,震驚四座!

不只是手鐲,2015年上海春季拍賣會上,一顆直徑2.2cm,15g的保山珠子拍出160W的高價,克價達10W以上。



保山滴水洞南紅手鐲

從2009年至今,南紅的價格越來越貴,天價南紅層出不窮。南紅早已成為了投資收藏的熱門,是玉石界一匹真正的黑馬!

南紅何以殺出重圍,成為收藏界的寵兒?且聽玉麒細細說來。

歷史文化悠久


早在3000多年前古金沙遺址中,考古學家就發現了存世最早的南紅貝幣,其形精緻簡約,歷經千年滄桑光彩依然。

這枚貝幣現在被保存在古金沙博物館

隨著古金沙國消逝,南紅在神秘的古滇國慢慢盛行。那時,它更多的是統治階層的專屬,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勢地位。

朝代更替,古滇國滅亡,但南紅材質卻被保留了下來。到了清朝,由於藏區文化對清廷的巨大影響,南紅以「紅白瑪瑙」的身份進入紫禁城,風靡宮廷內外。

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代南紅瑪瑙鳳首杯

從古滇國到清朝,再到現在,南紅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厚重的歷史文化加持讓其價值倍增,收藏南紅自然成為一種尊貴的象徵。

礦料稀少


南紅瑪瑙礦料的稀缺性也造就了它的高價值。清朝時期人們瘋狂開採南紅,導致到了清乾隆晚期,南紅絕跡。


直至到了上世紀80年代,雲南保山有少量南紅面世,但大料較少,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直到2009年,四川涼山地區開採出南紅,南紅瑪瑙這才再次全面進入大眾視野。


而此時距南紅絕跡已逾百年,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加之絕跡又重現江湖的傳奇色彩,南紅瑪瑙價值一路飆升可謂意料之中。

開採難度高


南紅瑪瑙的開採難度之高也是成就其高價值的原因。南紅依產地分為雲南保山料,甘肅料、四川涼山料等。由於地區特性,開採南紅難度極高,開採過程堪比火中取栗。


就拿川料南紅來說,原石主要集中在四川涼山自治州美姑縣和昭覺縣交界處的山區,以前開採南紅原石全部靠當地山民人力挖掘。

為了挖出埋藏在堅硬沉積層下的南紅原石,山民們被砸傷甚至砸死並不鮮見。

再加上那裡海拔達到2000--3900米,常年多雨雪,每逢雨季,還經常會發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開採難度可想而知。



孩子也加入到尋找南紅原石的採石隊伍中



川料南紅開採現場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山民們冒著生命危險用最原始的工具挖掘出的南紅,其價值可見一斑。

人人愛中國紅


南紅瑪瑙古稱」赤玉」,是我國獨有的瑪瑙品種,質地細膩如凝脂,顏色艷麗喜慶,深得人心。

中國人崇尚紅色,認為有喜慶吉祥的寓意。而南紅瑪瑙的顏色一般都是以紅色係為主,剛好能滿足大眾對紅色玉石文化的追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南紅的獨特色澤,使它成為中式珠寶里最具代表性和中國文化特色的一個種類,中國紅是它的名片,更是它收藏價值最直觀的體現。

強大的養生功效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養生,而南紅是最具有養生功效的寶石之一。


佛家七寶中的赤珠(真珠)即是指南紅瑪瑙,佛教認為它有特殊功效。佩戴南紅不僅能增強運勢,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皮膚潤滑;還可改善人體內分泌系統,舒緩壓力和提高睡眠質量,讓人體的氣色變好等。


明明能靠顏值偏偏要靠實力,南紅憑藉多重養生功效得到了世人的認可,看來,收藏南紅瑪瑙也必將成為一種社會潮流。

大師工藝


一件玉石美不美,值不值得入手,當然是先看外表,而工藝是很好展現的一面。

南紅本身多綹裂,把一塊不起眼,甚至是多裂、複雜的石頭變成藝術品,化腐朽為神奇本身就非常不易,因此一件品相上好的南紅作品在市場上非常走俏。


玉雕大師宋世義南紅玉雕作品


近年,南紅已經得到眾多玉雕大師的認可,成為藝術創作的原料,一大批玉雕名家投身南紅創作讓其身價暴漲。在「天工獎」、「神工獎」、「百花獎」等眾多業內權威的盛大賽事上,南紅金獎作品更是頻頻出現。

范同生創作的南紅玉雕作品「夢蝶」和黃進智創作的南紅玉雕作品「燭光里的媽媽」都是為人稱道的「天工獎」金獎得主。


范同生《夢蝶》




黃進智《燭光里的媽媽》


南紅原料的特性加上大師級工藝大大提升了南紅作品的藝術品質和收藏價值,其增值勢頭銳不可擋,未來可觀!

玉麒說:

南紅瑪瑙悠久的歷史,稀有的資源,罕見的優品等一切條件都為它創造了極大優勢,註定其價值與日俱增,隨著市場的推動,未來價值不可限量,如果你也是南紅迷,現在入手尚不會太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srs7G0BMH2_cNUg2B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