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小橘
為芸香科山小橘屬植物山小橘,以根、葉和果實入藥。夏季采葉,鮮用或陰乾。根全年可挖,洗凈切片,曬乾或陰乾。深秋摘果,用開水燙過再曬乾。
生於山坡、灌叢、丘陵及村邊。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別名野沙柑、飯湯木、酒餅木、山油甘、山橘。
《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甘,平。祛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用於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積腹痛,疝痛;外用治跌打淤血腫痛。
《中藥大辭典》
根:辛,溫;葉:微甘,溫。祛風解表,化痰,消積,散瘀。治感冒咳嗽,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瘀腫,凍瘡。
《中華本草》
苦;平。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主感冒咳嗽;食滯納呆;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腫痛食
肺;胃;肝經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葉搗敷。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孕婦忌服。
治跌打腫痛:山小橘鮮葉,搗爛酒調敷患處。
直立灌木,高約4米。幼枝及芽被銹色毛。葉互生,有柄;單葉及羽狀複葉雜見,小葉3,少為2,對生或互生,小葉片窄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3~6厘米,先端鈍或急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有透明腺點。夏、秋開白色小花,組成腋生小形密花圓錐花序,花序軸薄被銹色小毛,花近無梗,花5數,萼極小,長不及1毫米,花瓣卵狀矩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10個,花盤肥厚。小漿果肉質,近球形,常略偏斜,直徑約7毫米,淡紅色或較深,略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