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防衛省正式宣布,發展多年的ASM-3空射反艦飛彈因為技術問題,正式下馬。同時,作為技術保留,ASM-3反艦飛彈積累到的技術將使用在下一代反艦飛彈上。自此,日本首次對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探索,以失敗告終。
日本的反艦飛彈發展一直以來都有著一股濃厚的"美式風格",目前現役產量最大的"90式"亞音速反艦飛彈便是在上世紀70年代的"魚叉"反艦飛彈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射程180千米,最大速度不超過0.9馬赫,性能早已落後。
為了改善本國艦機對海打擊性能,日本防衛省先後進行了多次嘗試,希望能夠研發出一款超音速反艦飛彈來取代現在的亞音速反艦飛彈。ASM-3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寄予厚望,承載了日本探索超音速武器的橋樑和關鍵。
由於該彈外形與中國鷹擊12反艦飛彈高度相似,所以不少媒體認為該彈是仿製了鷹擊12重型反艦飛彈的技術。但是由於日本自身的技術儲備不足,導致了ASM-3超音速反艦飛彈斥資研發的17億美元打了水漂。
實際上,超音速重型反艦飛彈的技術十分苛刻,不但要考慮飛彈的尺寸是否符合需求,射程和速度也需要同時兼顧。此外,由於速度太快,相應的工作機制及引導手段也需要升級,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所能發揮的技術相當有限。
據資料了解,ASM-3反艦飛彈的射程為150千米,速度3馬赫。這樣的性能說實話,即使是研發出來了,也是個"花瓶"。現如今,主流的防區外打擊已經成為了趨勢,150千米的反艦飛彈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不足。
比如,中國海軍052D所使用的鷹擊18反艦飛彈末端速度超過4馬赫,射程580千米。配備的海紅旗9B防空飛彈射程200千米,都大於ASM-3反艦飛彈的極限。該彈只要發射,便具備了攔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