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風暴多年的暴風集團,再次傳出爆炸性消息。
2019年7月28日,暴風集團公告稱,實際控制人馮鑫因涉嫌犯罪被公關機關採取強制措施。據《財經》報道,馮鑫應當是涉嫌經濟類犯罪,最有可能與其投資合作的光大旗下MPS項目破產有關。
小債注意到,至少從三年前開始,馮鑫掌控的暴風集團就開始通過一系列操作美化年報,增厚上市公司營收的同時,將虧損留在非上市公司體系內。
和當年賈躍亭、樂視網的手法十分相似,甚至更加隱秘。
至少在2016年報,暴風集團的財務修飾就已經第一次大規模出現。
暴風統帥——奇特的「控制」子公司
2017年3月30日,暴風集團公布了2016年報。
在財報中,有一個不太常見的表述——「控制」子公司。
如果說「控股」,相信大家都明白什麼意思,但一字之差,卻玄機暗藏。
首先需要明白,對於一家公司,以股權為基礎,可以衍生出兩種權利,一是利益分配權、二是表決權,這兩種權利都是可以讓渡的。前者的比例決定的是收益,後者的比例決定的是對公司的控制力。
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擁有A公司10%的股權,卻得到了其50%以上的表決權,就可稱為公司的控制者。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即公司的權利構架分為三個部分,股東、董事和管理層,而股東決定董事、董事決定管理。
雖然你未能拿到半數以上表決權,但在董事會擁有多數席位,同樣可以實現對公司的控制。
其次,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旗下一般都有大量子公司,在會計處理上,會涉及合併報表的問題。
根據《會計準則》,對並表子公司的認定口徑,在於控制權,而非股權。
回到暴風統帥上來。
年報表示,暴風集團只擁有該公司27.34%的股權,但在其董事會卻擁有足夠的席位,實際控制其經營活動,因此將之納入了合併報表。
只是,這一做法的意義何在呢?
對此,註冊會計師李芸向小債分析,通過利益分配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可以對營收、利潤等財務數據進行調節。
其進一步強調,這種調節是合規的,但也肯定是有目的的。
「少數股東」背後的財技騰挪
暴風集團2016年年報中,還有這樣兩處數字。
其一,位於第10頁的「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顯示,公司2016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5281萬元,雖然同比下降幅度較大,但仍舊保持盈利。
其二,從位於第89頁的合併利潤表中,可以看出少數股東損益一欄虧損高達2.94億元,由此,合併凈利潤巨虧2.4億元。
上圖來自暴風集團年報
凈利潤、歸屬凈利潤,讓人傻傻分不清,暴風集團到底是虧是賺?這背後,同樣是一個會計遊戲。
正如前文所述,在年報開篇的「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欄目下,選擇的是合併營業收入和歸屬凈利潤兩個指標,包括最近公布的業績預告,也是這兩個數據。
而根據年報,暴風統帥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9.29億元,凈虧損3.58億元,但由於暴風集團只擁有其27.34%的股權(收益權),因此,在營收全部計入合併報表的同時,只有1.03億元虧損算在了上市公司頭上,剩下的2.55億元虧損,扔給了「少數股東」。
所謂「少數股東」,就是暴風統帥名單中,除了暴風集團,其餘的成員。
李芸表示,對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肯定是歸屬凈利潤,從法律法規來講,對很多事項的認定標準,也是採用的歸屬凈利潤口徑。
而北京一家銀行資產管理部張彬向小債分析,這一做法的最大阻力,在於少數股東答不答應,畢竟損害的是他們的直接利益。
那麼,暴風統帥的少數股東是誰呢?
上圖數據來自天眼查
從上圖可以看出,暴風系約有暴風統帥一半的股權,且馮鑫為該公司董事長。
這一結構,不禁讓人想起當初的樂視網,通過對樂視致新「少數股東權益」的處理,將營收留在了上市公司體系內,將虧損,倒騰給了「右手」非上市公司,以維持上市公司股價。
當然,相對於樂視網對樂視致新股權(30%)和表決權(67%)的分離,暴風集團在股權、表決權統一的情況下,轉而利用對暴風統帥董事會的控制達成了相同的目的,頗有點「青出於藍」的味道。
會計調節的最高境界——遞延所得稅
為了打造一份理想的財務報表,企業往往會使出渾身解數,財務造假自然就不說了,畢竟違規違法,而在合理的調節範圍內,遞延所得稅可謂一個殺手鐧。
簡單來說,辦企業賺的利潤是要交稅的,但問題是,虧了怎麼辦,總不能讓稅務局倒貼錢吧。
這時候,如果企業預計未來虧損可以彌補(扭虧)的話,就可以計提遞延所得稅資產,等到將來賺錢了,少扣點稅。
當然,實際處理過程遠比這複雜得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會計書,在此就不贅述了。
因此,通過併購虧損的公司,併購方可以獲得該公司在遞延所得稅上的優惠。不僅可以沖減以後每年稅前凈利潤,最終導致應納稅所得額降低,最終納稅額降低;而且當期確認的可以沖減當期費用,進而影響當期利潤。
上圖來自暴風集團年報
2016年暴風集團年報中,就可以清楚看到,遞延所得稅對當期費用進行了1.63億元的沖減。
小債注意到,2017年,暴風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9.14億元,實現歸屬凈利潤4855.81萬元,但歸屬於少數股東的凈利潤依舊有著高達2.29億元的虧損,遞延所得稅沖減的當期費用也依舊有1.01億元。
2018年,暴風集團財務數據則出現大變臉,營業收入僅剩11.26億元,同比幾近腰斬;歸母凈利潤巨虧10.9億元,歸屬於少數股東凈利潤亦虧損9.33億元。
除了財務調節之外,這背後又是否有著更深層次的因素?
相信,隨著暴風集團財務問題的不斷發酵,以及馮鑫被公關機關採取強制措施,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東西浮出水面。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