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恆大碧桂園降價搶跑,400家小房企破產清算

2019-11-06     銳眼財經

文章來源:財經銳眼

「金九銀十」剛過,恆大就傳來消息,10月份實現銷售額903億元,同比大增70.2%,連續兩個月創房企單月銷售歷史最高紀錄

今年前10個月,恆大累計實現合約銷售額約5435億元,目標完成率達91%,距離全年6000億元的銷售目標已經非常接近。




恆大最近兩個月銷售額大增的背後,離不開兩方面的大力支持,一是全員營銷,二是降價搶跑

今年「金九銀十」期間,恆大啟動「全員營銷」的搶收計劃,恆大的員工推薦優惠刷爆了整個朋友圈。

之後的十一黃金周,恆大再推「折上折」,10月1日至7日,恆大地產的全國銷售額超過510億元,平均每天賣樓進帳超70億。

值得一提的是,恆大地產10月份的合約銷售均價年內首次跌破每平方米1萬元,降至9336元/平方米,創下年內單月售價新低

今年7月底,管理層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後,房企面臨銷售與融資的雙重壓力,加快銷售回款已成業內共識,「以價換量」成了最直接的手段。

既然要降價,晚降不如早降,恆大收效顯著,而沒有選擇降價,或降價力度不大的萬科,10月份銷售額環比下降超10%。

但是,降價並非「萬金油」。此前,碧桂園在廣西桂林的樓盤降價30%,被定性為惡性降價拋售,遭遇點名批評,區域總裁不得不公開道歉。



除了降價促銷,房企促銷花樣迭出,融創選擇去電商平台賣房,還盯上了「雙十一」全民購物盛宴。

11月1日,融創西南旗艦店正式入駐京東平台,店內掛出四川省、雲南省、廣西省、貴州省、重慶市共15城萬套房源,購房者可在店內參與111元搶單套最高190萬購房補貼活動。




恆大也採取了類似策略,在蘇寧易購平台開設旗艦店,11月1日至11日,累計在全國820個樓盤中拿出1111套房源,每天100套特價房,最高優惠超百萬。

恆大與融創兩家龍頭房企,均選擇在「雙十一」期間聯手電商平台賣房,並非純粹搞噱頭,而是地產公司在年末衝量的最後關頭,採用一切手段搞促銷的真實寫照。

「金九銀十」期間,得益於花樣迭出的促銷活動,房地產公司大多銷量增長,助推公司業績增加,股價隨之上漲。

近日,港股內房股集體走強,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其中,碧桂園、融創、恆大股價連日拉升,漲勢喜人。

實際上,今年以來,內房股整體表現可圈可點。其中,中國奧園以近150%的漲幅居於首位,融創上漲近60%,碧桂園漲超40%。



但房地產行業的內部分化也在加速進行中,就在內房股「吃肉」的時候,更多房企只能「喝湯」,有些中小房企甚至連湯都喝不上了。

截止今年10月底,全國宣布破產的房企已經增加至408家,其中廣東地區破產房企數量最多,達63家,緊隨其後的浙江有40家,江蘇有37家。

理論上講,以上三地都處於東南沿海地區,是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連最富裕地區的房企都撐不下去了,其他地區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

總體來看,這些破產的房企,大多都是中小型房企,並且多位於三四線城市,知名度並不高,當然也有例外存在。

這兩年,多家地方知名房企也面臨資金斷裂鏈的風險,銀億股份、中弘集團、五洲國際、新光集團、三盛宏業等當地知名房企也陷入資金困境。

雖然知名度不及恆大、萬科、碧桂園等一線房企,但這些房企在當地也是聲名顯赫,其中銀億集團還曾位列民企500強,如今申請破產,難免令人唏噓。



作為民眾眼中最賺錢的行業之一,房地產行業外在形象一直高大上,如今不到一年破產400多家,到底意味著什麼?

首先,從總量來看,破產房企只是九牛一毛,不能撼動房地產行業根基。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國內的房企已達9.6萬家,從業者超283萬,體量非常龐大。

其次,從性質來看,這些房企大多是小型房企,其中很多是專門為某一個地產項目成立的公司,項目一旦完結,該公司也就失去價值,成為空殼,破產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從業務來看,這些房企大多不止房地產一項業務,而是熱衷於資本炒作、跨界追風,但會蓋房子不代表會玩資本,燒錢結束後就只剩下一地雞毛。

拿銀億股份舉例,其曾是寧波當地的知名房企,老闆熊續強曾是寧波首富。但熊老闆不甘心踏踏實實蓋房子,轉而玩起資本遊戲。



先是花費近12億元買下兩家上市公司,其中康強電子曾是寧波敢死隊長徐翔的心頭愛,也被熊老闆花重金砸下來。

此後銀億股份跨界高端製造,累計投資超230億元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瘋狂併購,最後高端製造沒做成,連房地產老本也被拖垮了。

其實,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房地產行業進入「大洗牌」階段,存量市場的競爭也會比原來更激烈。

目前,「房住不炒」已經成了社會共識,樓市調控繼續深入的可能性很大,而房價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初步統計,2018年全國發布樓市調控政策450次。2019年,僅前9個月就發布了415次,平均每天1.5次,密集程度刷新歷史記錄。

過去,房地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曾占普通家庭收入的70%。如今,管理層公開表態「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整個行業降溫,房價回歸平穩。

房地產長效機制正在加速到來,無論是現階段的限購、限價、限售等措施,還是正在醞釀當中的房地產稅,都堅守著「房住不炒」的底線不動搖。



隨著房地產暴利時代終結,許多地產大佬選擇離場,2014年李嘉誠出清內地房產,打響了第一槍,此後中國前首富王健林也開始緊鑼密鼓地出售旗下地產項目。

近日,傳聞SOHO中國將8座辦公樓打包出售,總價高達560億元。有人扒出潘石屹、張欣夫婦一邊在中國賣資產,一邊在美國買資產,還把兒子送進哈佛,似乎為「跑路」做準備。



此前,潘石屹曾表示,房價最多下滑20%,不然不僅地產企業扛不住,不少家庭也受不了,還會影響國內的金融系統。

2019年以來,SOHO中國頻繁出售資產引發廣泛關注。9月30日,SOHO中國公告稱,將把位於北京的9個商業項目打包賣給廣州慧泊停車,交易價格7.61億元。

地產龍頭在存量市場近身肉搏,地產大佬紛紛出售資產落袋為安,而更多的地產公司正在苦心經營,想方設法度過這場考驗。

從目前的形勢看,地產行業分化加劇,有實力降價的巨頭今後優勢將更加明顯,而那些實力不強的中小公司最終會被市場淘汰出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2IDQW4BMH2_cNUgyRE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