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娛樂圈為何難出如四大天王一樣唱演俱佳且長紅不衰的明星?

2019-12-25     飛天傳書人

一首來自於王聞、童麗的《舊居中的鋼琴》輕吟於耳畔,

八十年代香港娛樂圈的繁華,隨著音符灑落,牽引出那段黃金時代的點點星光。


八十年代的香港,正是潛龍騰躍準備一飛沖天的時代。

生活在香港的人們,在時代的推動下,在自由又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

將奮鬥和夢想寫在臉上,每個有抱負的人,

都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砸開通向財富的大門。

八十年代初期,是香港娛樂業欣欣向榮的時代,整個亞洲的審美,幾乎都被香港所引領。

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今天評定的巨星——成龍、張國榮、周潤發、梁朝偉、梁家輝、劉德華、

郭富城、張學友、黎明等人。

其中,當日被TVB冠名四大天王的張、劉、郭、黎四人,均是唱演俱佳的巨星。

時至今日,娛樂圈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漸走向龐大的商業產業化,

市場需求更大,發展空間更廣,由香港一個彈丸之地向全中國擴散,

娛樂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景象。

娛樂明星如割韭菜一般,一茬接著一茬,但四大天王歷經四十年的風雨卻依然屹立不倒,

在後浪推前浪的洶湧中穩步站在巨輪的甲板上,傲視群雄。

四大天王為何能經曆數十年依舊在娛樂圈中有著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造星手段多樣化的今天,為什麼竟然沒有出來一位如四大天王一樣的明星呢?

也許你會說張學友只是歌唱得好,演技不及其他三位,

那是因為你並沒有認真看過張學友的電影,張學友的演技並不在其他三人之下,

甚至要高於其他三位,只是他更專注於唱歌而已。

在四大天王之前,張國榮也是演唱俱佳的演員。

他們出道時香港娛樂圈環境並不比現在的市場更寬鬆,

但他們生於一個能憑藉個人努力一飛沖天的時代,沒有資本和技術的過分裹挾,

市場更重視個人的實力。如果說四大天王中當時誰的綜合能力最差,

無疑是劉德華,曾經有一種說法:劉德華唱歌不及張學友,演戲不及黎明,跳舞不及郭富城,

但他憑藉勤能補拙的學習能力,厚積薄發,終於大器晚成,年輕時以顏值出眾成為偶像派,

中年後又以多年積累下來的演技多次成功問鼎影帝,劉德華現在的成就,

一半是用汗水打拚來的,一半是用他的高情商和洞察時代發展的慧眼贏來的。

他們四個人,經歷了競爭最激烈的娛樂市場的洗禮,在殘酷的競爭中,

他們的專業水準不斷得到提高,當時的市場,拼得是真本事。

而現在的娛樂圈,是以流量左右市場的局勢,一個明星能不能紅,

能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顏值,在同等條件下,拼的不是才藝,

而是炒作手段,而是粉絲經濟。

在浮光掠影的名利場上,有了名氣,就意味著跟利益掛上了鉤。

而名利會滋生出錯綜複雜的支線來,支配著明星的行為,

成名後的明星們,所有的時間用來撈錢。

成名要趁早,撈錢要趁紅——這大概是所有現在的明星的一條人生準則。

他們一旦成名,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去提煉演技,

各類訪談、真人秀、廣告、代言,行程每天排得滿滿的,

當粉絲的錢大批湧向他們時,他們都忙著數錢了,哪有什麼心思去考慮以後的事。

劇本多了可以只演露臉的戲剩下的找替身,來不及背台詞可以用套路完成表情,

多帶幾個助理躲在角落唱雙簧提詞,唱歌跑調了可以用修音設備修到完美再發到網上,

做了出格的事情可以請經紀公司花錢出面洗白…………

這是一個資本和技術控制娛樂業的時代,誰還有心思去潛心磨鍊演技和唱功,

一旦成名,生怕錯過了撈錢的機會,一不小心被割了韭菜,後悔也晚了。

不要提什麼藝術,沒有利益的趨使,誰願意擠破腦袋進娛樂圈?

只不過,錢掙夠了,多少也是應該有點職業道德和藝術追求的,

把粉絲們的錢裝進口袋裡,總得拿出乾貨來回饋一下吧?

但很多紅極一時的明星,還沒等意識到這一點,就已經涼涼。

他們,成為泛娛樂時代粉絲的精神消費品,

粉絲花了錢,就是來看「只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的戲碼的。

流量明星們,成為一種精神消費品,在群情高漲時被捧上天,

在審美疲勞時被扔到谷底,平凡如我們,在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下,

拿明星進行無限度的調侃甚至諷刺,已經成為一種極為廉價且有效的減壓方式。

明星的錢,我們掙不到,明星的是非,我們說得!

現在的明星被稱為小鮮肉,他們大都不被尊重,從市場到受眾,

割韭菜式的造星模式,使明星的口碑越來越低,雖然他們的收入高到離譜,

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如果不唯財富論的話,並不比過去的戲子高多少。

所以,很多有演技且敬業的明星們,會特彆強調一點:他們不是明星,是演員。

在資本和技術的作用下,在利益的推動下,誰還願意流上幾十年的汗水,

去維護一個演員的好名聲?掙點快錢享受一下浮華的人生才最實際。

明星的價值觀和市場氛圍決定了這個時代很難出現四大天王一樣的演唱俱佳的明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viHPm8BMH2_cNUghS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