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太空歸來長高5厘米,數萬年後難以想像人類會是他們的祖先

2019-06-28   宇宙印象

人類不適應太空環境的最大問題在於雙腿,腿在失重環境中變得一種多餘的存在,以NASA送往國際空間站的 Robonaut 2 太空機器人為例,雙腿結構被簡化,只有上半身是正常的。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964期 太空飛行對人類而言是個巨大的障礙,根據人體的生理結構,我們很難適應失重環境。反過來看,人類也確實是一開始就在地球上生存,身體條件和機能都適合地球環境。比如骨質中的鈣元素,地殼中的 含量為3%,位列第五,而我們身體中的碳元素,則大量存在於地殼中,也是有機生命的基礎元素。在過去40多億年,地球上的生命由單細胞演化到今天的人類,地球環境塑造了今天的所有生命,可以認為一旦地球生命進入太空失重環境中,都不會非常適應。

這個結論也擊敗了那些認為人類來自其他天體的言論,人體進入太空中反而變得不適應了。頭條獨家的宇宙印象認為,人類不適應太空環境的最大問題在於雙腿,腿在失重環境中變得一種多餘的存在,以NASA送往國際空間站的 Robonaut 2 太空機器人為例,雙腿結構被簡化,只有上半身是正常的。

對於人體而言, Robonaut 2 太空機器人就代表了未來人類在太空中演化的方向,雙腿會逐漸退化,大腦會變成格外強大。宇宙印象注意到,美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的一項新研究也證明了在太空飛行任務中肌肉萎縮的現象,科學家試圖通過定製運動和激素療法演化肌肉萎縮。從空間站歸來的太空人對失重的體驗各不相同,但都表示對人體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也是為什麼載人宇宙飛船返回地面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把太空人送返回艙裡面抬出來,然后座在椅子上。

因為他們剛剛從軌道上返回地球,腿部肌肉還處於重新適應重力的狀態中,仍然站不穩。也有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呆數月之後,返回地面時發現自己長高了5厘米,這是因為失重環境中脊柱被拉伸了,這些都是失重環境對太空人身體上的危害。

可以肯定的是,太空人執行長期軌道任務最大的問題是肌肉萎縮和力量損失。在太空失重的狀態下,肌肉工作強度不大,肌肉萎縮就不可避免。為了避免返回地面之後腿部功能缺失,在太空中太空人需要通過鍛鍊來對抗肌肉萎縮。美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也做過實驗,讓24名健康的男性在床上休息70天,一天大部分時間都躺著,以此來收集肌肉在缺乏對抗情況下萎縮的程度。

研究結果表明,在臥床期間,肌肉中的蛋白質隨著鍛鍊發生變化,運動當然會有好的結果,同時補充一些激素也會促進肌肉生長。雖然我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離我們長期在太空中生活還有很長的距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在太空中長期生活的人類必然會朝另一個方向演化,那麼數萬年後難以想像人類會是他們的祖先。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