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區:一切圍繞項目,一切為了發展

2019-12-30   邯鄲之窗


復興區始終堅持全黨抓項目、全民跑項目、全員上項目,一切圍繞項目干、一切圍繞項目轉,突出「鏈條式」產業、「全方位」平台、「多元化」創新、「保姆式」服務,做到招引項目優中選優、簽約項目迅速進地、落地項目加快建設、投產項目效益良好,保持了項目建設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良好態勢,項目建設成效明顯。


【培育「鏈條式」主導產業】

復興區以高端裝備製造為優勢主導產業,整合本地企業、外來企業的技術、產品,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以生態旅遊業為新興主導產業,放大生態優勢,做大做強旅遊產業;以生物科技產業為未來主導產業,帶動一產經濟作物穩定增長。如:聖龍科技公司引進大用空分和泰禾科技,實現由鋼結構加工轉型升級為新能源裝備,生產出具有國際水平的稀有氣體分離和高溫流體數控設備,產品90%以上實現出口。


【搭建「全方位」發展平台】

復興區堅持加快推動「一區六園三基地」(即:復興經濟開發區、新型建材及循環經濟產業園,綠色製造小微產業園、聖龍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園、瑞倫輕工產業園、天鋼新材料產業園和新經濟產業園,創客創新創業基地、金誠創新創業基地和天潤大學學生創業基地)同步建設,開闢出適宜於各層級、各階段、各行業的落地空間,在機制上實現了從創業基地孵化,到小微產業園發展,再到入駐園區壯大的良性循環。特別是,開發區多條道路順利竣工通車,總長達40公里,投資2.64億元的青蘭高速與邯武快速路互通工程主體建設全面展開;中部污水處理廠和供水廠建成投用。園區企業達到30餘家,預計全年園區主營業務收入完成240億元,稅收收入完成11.6億元,對全區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愈發明顯。

【健全「多元化」創新機制】

復興區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校聯合、共建共贏」創新機制,內育與外引相結合,指導規上企業全部組建技術中心,小微企業共享研發機構,產學研並舉,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力。目前,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32家,新引進科技型企業213家,新取得各類專利150項,多項關鍵技術獲省市大獎,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比逐年增多,科研力量和科技實力明顯增強。


【打造「保姆式」服務環境】

復興區自項目簽約起,立即啟動保姆式服務模式,辦理公司營業執照立等可取,行政審批全程一站式服務,將項目涉及的立項、國土、規劃、環評等前期手續並聯審批、集中辦理,安排專門團隊跟蹤、指導、幫扶。按時間節點對各項目進展情況進行督查,對正在落實的查進度、沒有落實的查原因、影響落實的查責任,不斷激發職能部門工作力度和速度,全方位保障項目建設。


END

圖文/區委辦 區委宣傳部

(大美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