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房價漲幅已經飆得很高,但一看統計數據,發現只漲了1%...
比如今年上半年的蘇州,數據上,月環比漲幅只有2.3%左右(半年漲幅約10%),
但在市場前線的買家感覺,卻是「半年漲了50%」。
其實,統計和感受之間有差距,是正常的,
這是因為,統計數據只是市場價格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並不能完全體現真實。
1.
假設一個小區,均價2萬/平,上漲1%,那就是均價變成了20200元/平,
非常微不足道的漲幅,100平的房子只要多花2萬塊。
—— 通常我們在描述房價時,用的都基本是這樣的概念。
但當你真正進入到市場上去看房、買房時,
作為買家,接觸到的並不是這樣幾個冷冰冰的數字,
而是一套房對應一個價格,便宜的那套賣掉,價格就上一個台階。
真實的價格,是跳躍式上漲的,而不是統計出來的一條平滑的曲線。
2.
用簡單的模型舉個例子。
假設這個小區,100平的戶型共有20套在售,總價200萬左右/套。
通常而言,這些房源價格會有如下分布:
按照常理,最便宜的175萬那一套,會最先賣掉,
這時,房價在統計上的變化為:
總價均價由199.85萬變成了201.15萬,上升了0.6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事實上呢?
事實就是,你再也買不到175萬的房了,想買,最便宜的就是180萬。
對於買家個體來說,上漲幅度是2.85%,而不是0.65%。
即使此時有新的房源掛牌,只要不是賣家著急拿錢救命,就很難再掛到180萬以下。
(當然,不排除有賣家要賣房救命從而以很低的價格往外賣,比如160萬,但這種筍盤存活時間非常之短,甚至來不及發布到網上就成交了,根本輪不到你。)
等剩餘4套180萬+的房源被消化掉,再買就是190萬起。
這之後,即使有新的、有誠意出售的房源掛牌,也會往190萬以上標價,
—— 因為賣家不傻,他們知道處在賣方市場時,根本沒必要低價求速出,反而是等等還能再漲點價。
我們就假設新增了1套190萬和2套195萬吧,
統計出來的均價數據,只是從199.85漲到了203.83萬,平均每套房貴3.98萬,漲幅2%;
但對於買家來說,價格是實打實的從175萬到190萬,貴了15萬,上漲了8.5%。
3.
從一個小區放大到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城市,道理是一樣的。
當市場處於上漲區間時,哪怕數據上顯示房價上漲1%,也值得警惕。
統計數據告訴你,「本月我市房價較上月環比上漲2%」,
但你真晚買一個月,就是要多花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塊錢。
現實就是這麼殘忍…
4.
很多人買房,總是抱著「買完之後立即上漲」的想法,
其實吧...這點還真很容易做到,—— 選擇行情啟動以後再入場即可。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右側建倉」。
但正如前文所說,
在這種行情啟動的上升區間中,低價房源賣一套少一套,少一套價格就抬升一個台階,
買房不要等,要立刻!馬上!去看房!
請去一線感受真實的市場,而不是看統計局給出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