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頂的時光碎片
作者:澄子
渡過海,
到礐石海關頂去,
那是十幾年前
周末生活的內容,
想起來有些遙遠,
近日卻頻繁憶起。
1 在朋友的微信上看到很多關於礐石的老照片,這些似乎在提示我,在那兒我們度過一段貌似耕讀生活的日子,有一個要走過曲折石階方可到達的石屋小院,門口有巨大的竹叢,屋後有產量驚人的桑葚樹,院子裡種了荷花,石屋門前正對著逶迤的山,山上有座飄然亭……
竹椅竹桌子,擺上工夫茶,一坐就可以是一整天。
我仿佛聞到石埕上夏日陽光的味道,嗅到空氣中的草木清香。
記憶里這些場景如散落的碎片,有些清晰有些模糊,好在有老照片和日記本,每次看到都會心一笑。
2004年春天,鬼使神差地散步散至海關頂,竟然動了租農家院子的念頭並讓其變成現實。在海關頂的農家小院,我們走過四季,親近自然,兩年半的時間藏著多少個光陰的故事。
因近日總嘮叨這個話題,猛然想起有幾年沒踏足海關頂了,近日專程驅車前往。
2 有了礐石大橋,過海變得極其輕鬆,駛入「小礐石」,泊好車子,步行到海關頂下,老舊的石圍牆上有「海關頂」的路牌,好像是後來才安上去的。
在這裡需要駐足片刻了,因為旁邊一座小樓是幾代汕頭人極為熟悉的,外形絲毫未變,但已老態龍鍾,這段路是通往金山中學、夢之谷、老療養院等處的必經之路,更是我們這代人半個多世紀前讀小學時周日郊遊走過的地方,那棟有石樓梯的老房子造型獨特,走過的人必留下印象。
造型獨特的老房子
礐石在一百多年前是個繁華且充滿異國風情的地方,自汕頭開埠以來,有多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及有關機構,陸續建了海關、銀行、洋行、醫院、學校和教堂等等。
這裡得天獨厚,有海有山,綠樹奇石,風景旖旎,外國人在礐石山水間建了很多西洋建築,一些地名也與之相關,海關頂便是其一。
這裡還分大礐石和小礐石,這個小院的主人是本地原住民。
3 造訪海關頂而歸,思緒不覺飄回十幾年前的小院,如紀錄片鏡頭回放。
當年的周末時光基本在這個被我稱為「竹影石屋」的小院裡度過,這本「礐石小院記事」有很多詳盡記錄。
那些安靜的下午,是觀山望雲的好時候,對面的塔山,有相當的距離,正好眺望,山上的亭子成了剪影,雲不斷變幻,有時擠在一起幻化為奇異圖景,有時雲變得很輕,絲絲縷縷,若有若無。關於看山望雲,本子裡有大段生動的描述。
貼春聯,石屋的春節更有年味。
我還在日記里記錄清晨被各種自然之聲喚醒的感受,起來掃竹葉,體驗了「黎明即起,洒掃庭除」的樂趣。
而晚上,萬籟俱寂,正常說話變得聲音很大,對外溝通不敢打電話改為發簡訊。
雨夜站在屋檐下望對面飄然亭,「山雨空濛,燈光璀璨的亭子仿佛『飄然』欲飛,漸漸地看不見山的輪廓,亭子鑲在天幕中」……
這樣的描述令我穿越到15年前那個迷人的夜晚。
4 大概新世紀之初,人們對在海那邊山上營造農家小院感到新鮮吧,那時周末和五一、國慶長假,小院人氣很旺,有時一天來四撥朋友,相機記錄下很多珍貴瞬間。比如那群蹲在石頭圍欄上的小屁孩,是老張電視台同事的孩子,一晃已是大學生研究生。
小院還吸引了電視台來此做節目,拍了潮汕民俗「出花園」的鏡頭,而留下的這組女孩子照片也成了我的美術創作素材。
儀式感滿滿的「出花園」
日記還記下老友在院子裡的高談闊論,記下老同學大呼小叫摘桑葚的歡樂,記下清晨散步到了以蕭乾小說《夢之谷》命名的景區爬山的所見所思,更絕的還記下荷缸養魚引發「智斗野貓」等趣事。但對於記日記,我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後面的故事便戛然而止。
玩沙子的小女孩現在已是大學生。
想起一件頗為美好的事,父親在台灣的60多年前的老同學,率兩女兒攜孫女來汕頭看望他,兩位八旬老人相見甚歡,因家父上世紀50年代曾執教金山中學,對礐石地理風物記憶猶新,感情篤深,故建議到小院來玩。沒想到幾位台灣客人對這個過於簡樸的院子大感興趣,讚不絕口。看來海峽兩岸的人們都嚮往陶淵明式回歸田園的境界吧。
與台灣女孩在竹影石屋的合影
在《我的真文字》書中,藝術家徐冰說:「人生的核心命題是『度過』,就是如何把時間用掉的能力。」讀著心裡不覺一動,我想,人生在各處的「度過」,包括我在海關頂度過的那些日子,只要是充實的便有它的意義在,這些被「用掉」的時間將會成為寶貴的經歷,可以一次次被回憶,這也是平凡人生的一樂吧。
作者簡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6jHbG4BMH2_cNUgXKCH.html趙澄襄,筆名澄子。退休編輯。繪畫、寫作、剪紙三棲作者,以國畫創作為主。出版有國畫集、散文隨筆集、現代剪紙集共13種。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來源:「晚報家常汕頭」微信公眾號;本文在此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