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歌寫作的動作細節

2019-12-09     北極星文學

【詩思維】左岸:淺談詩歌寫作的動作細節

作者簡介:左岸,本名楊庭安。中國「第三極」神性寫作代表詩人、卡丘主義主要詩人, 「突圍詩社」主要成員。詩歌評論家。榮獲「中國當代詩歌獎•創作獎」(2011-2012)。小小說十幾次入入選國家級各種年選選本。小小說《修鞋攤》被選為2017年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高考模擬試題、並被選為《小小說選刊》改革開放40年成果作品。作品散見《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上海文學》、《詩選刊》、《詩歌月刊》、《星星》、《綠風》、《特區文學》、《福建文學》、《安徽文學》、《作品》、《紅豆》、《四川文學》、《詩潮》、《山東文學》、《鴨綠江》、《百花園》、《天池》、《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大世界》等百餘家報刊。出版詩集《一隻晴朗的蘋果》、《靈魂21克》,主編《中國現代短詩鑑賞》,小小說集《小鳥是冬天樹上的果實》、《冰乳房》等。現居大連。

詩思維

本期推出詩評家:左岸

北極星文學辟設「詩思維」專欄,重點推出著名詩人、作家的評論文章。來稿請註明「詩思維」。

欄目主持 阿伯

推薦 魯風

淺談詩歌寫作的動作細節

文/左岸

 

細節描述是詩歌的生命,具有見微知著的藝術魅力,精彩的細節描寫,往往含蓄雋永,意在言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在詩歌當下寫作風格紛至沓來的今天,評價一首詩歌的成功與否,主要看有無成功的細節支撐。巴爾扎克在《個人生活場景•後記》中所說的:「唯有細節將組成作品的價值。」

細節分類主要有:肖像細節、語言細節、心理細節、物質細節、景物細節、現場細節、動作細節等。在這裡我主要說說動作細節。

說到動作細節,自然聯想到生動,唯有活才能感召生命的律動,由此延續到——動態:是指藝術形象表現出的活動神態,從另一角度闡述,動作是肢體語言,而動作細節,則是需選擇最具表現主題或精華的細節。所謂一首詩里動作細節,它是在場的、是正在發生、是現在時的、是流動的、是發展的,它是整首詩象徵及隱喻的鋪墊或觸發點。

大家所熟悉的唐代詩人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個夜半揮手敲門的動作細節,「聲、情」並舉,將月光如水、萬籟寂靜的村野描繪得繪聲繪色,不絕於耳一千多年,堪稱佳話。

所謂動作是受大腦支配的,對世界有什麼認知就有什麼肢體表現。中國當代學院派詩人代表王家新的《空谷》一詩即是典型的象徵詩歌:

「沒有人。這條獨自伸展的峽谷/只有風/只有滿地生長的石頭/但你走下去的時候,你感到/峽谷在等著你/峽谷如一隻手掌在漸漸收攏/你驚慌地逃回去,在峽口才敢/回過頭來:峽谷空空如也/除了風,除了石頭」。

全詩採用白描,一連串的動作,刻畫詩人的驚恐心態,往往面臨一種巨大的事物不期而遇,會使人們無所適從,逃避者占大多數,跳到外面去看,不妨也是一種聰明,當你不明白一個事物的真相,最好的辦法就是認真思考學習,

知己知彼,方能正自信。詩人寫這首詩正好是八十年代,中國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觀念發生天翻復地的變化,新思潮不斷衝擊人們僵硬的思維,對新形勢不適應甚至牴觸。詩人正是利用「空谷」作為道具,以巨大與渺小的對比,詮釋自己的哲學理念,當然也包括對西方文學思潮湧入的短暫休克現象的顧慮。這首詩是詩人的真實性寫照,因為詩人也是人。

詩人對動作細節的技巧運用是多方面的,它是詩人手裡的魔棒,任我變幻。著名詩人西川的短詩《體驗》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靈魂感覺之詩。全詩如下:

「火車轟隆隆地從鐵路橋上開過來。我走到橋下。我感到橋身在戰慄。因為這裡是郊區,並且是在子夜。我想除了我,不會再有什麼人/打算從這橋下通過。」

應該說這是一首現場感非常強烈的短詩。詩人選擇夤夜在橋下感受火車呼嘯而過的震顫感,宏達與微小、鋼鐵與肉體對比的反差,為讀者提供了情緒化的漩渦。唯有詩人敢於經歷這瞬間的一刻,為自己設計一張孤獨的床,也有一種遠離塵囂的快感,都在月光下詩人鉛色皮膚的波浪中感應到。

優秀詩歌都是充滿神性的、它是超然的、「暗物質」的,它能打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時光隧道,如果沒有神性,就會完全受這個物質世界的邏輯規律所限制,

有了神性可以突破這個限制,達到人類不斷向上攀爬的勇氣。

從詩的層面講,在詩人的感召下抵達少數人下能享受的奇妙的精神體驗,總之,無疑這首詩引發了中國詩壇走向超體驗詩歌的先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2Mv724BMH2_cNUg2f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