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昆」是什麼意思?與歷史上的犬戎有關,意為犬,而不是狼

2019-11-21     路生觀史

昆明,別稱春城,是雲南省省會、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今天,我們呼喚或者書寫它,已經很難有兩千多年前的味道了。如果突然提出「昆明」是一個遠古少數民族的名稱,恐怕很少有人再去相信了。但歷史就是這樣,不信不等於不存在,因而舊文也便成了新聞。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說:「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嶲、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這是「昆明」一詞的最早出處,也能看到「昆明」是古代一個少數民族的族稱。但「昆明」是西南當地的少數民族嗎?回答卻是:不一定。

昆明滇池

昆,最早生活在哪裡?

就讓我們一起來做個有效的對接。西王母國,古羌人建立的一個奴隸制國家,自黃帝開始,一直延續到漢代,在西域存在了2000多年,又經過大量文學創作而被賦予了濃厚神話色彩。這個神話被稱作西王母神話,是崑崙神話的一部分,主要記載了人類從誕生到發展的重要歷程,距今已有360萬年的歷史,其產生、流傳過程與華夏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是同步的。與希臘神話齊名,是世界兩大神話的主體神話。

這裡,已經說到了「昆」, 崑崙神話的「昆」、崑崙山的「昆」。《山海經》提到過幾十座山,崑崙山雄踞為冠。它作為天帝的都城,自然被天帝所統治。據說,這位天帝便是黃帝。其方圓800里,高達七八千丈,是百神所在的地方,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如此,昆明的「昆」就和崑崙神話的「昆」、崑崙山的「昆」聯繫在了一起。

今天的崑崙山

西王母呢?也是「昆」,崑崙山也是西王母所居,雖然有傳說、有神話,但同樣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據歷史學家研究,在3000年前的中國西部,確實存在著一個西王母國,其國由女性執政,女王也被稱之為西王母。一個地名、一座山、一個傳說體系、一個女王、一個古國,就這樣有了某種關聯。

西王母部落的一些子民被稱為「混夷」,是古種族名,又作昆夷、串夷、畎夷、犬夷等。《詩·大雅·綿》:「混夷駾矣,維其喙矣。」鄭玄註解:「混夷,夷狄國也。」《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商湯)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這裡說的「混夷」在今天被簡單化了,直接稱其為昆人,即西王母部落的人,甚至將它直接「理解」為犬戎,西戎的一種。這種對於歷史脈絡的梳理是不會有錯的,「昆」因此而成為犬戎,一個曾經活躍在古代中國西北方的民族。

漢代西王母磚畫

昆,到底是怎麼回事?

犬戎族屬於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後漢書》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犬戎族活躍於今陝、甘一帶。至周幽王時期,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族趁機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占領。強盛三百五十二年的西周由此覆滅。後來,諸侯聯合驅逐犬戎,為天子牧馬的秦國憑藉著多年和游牧民族對抗的優勢參與平亂,向西發展,「滅國十二,開地千里」,不但讓歷史上產生了一個「秦霸西戎」成語,而且使秦人從此走上了爭奪天下的大舞台。

泥塑中的秦人

然而,犬戎並沒有因此而滅絕,仿佛,他們還是中原華夏民族的勁敵之一,甚至到了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就書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

犬戎族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被秦所平後,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今天,一些歷史學家說,後來的突厥、蒙古皆以狼為圖騰,或許也是有犬戎遺部融入其中的緣故。甚至說,「昆」在阿爾泰諸語中,與「狼」實際上是一個意思。 但是,我們並不這麼認為,犬就是犬,狼就是狼,狼和犬是兩回事。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我們把它留給以後的文字。

這樣一來,似乎可以給犬戎這樣的定義: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曾經中原華夏民族為敵,最終被秦人驅逐,也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他們被稱為「昆」,不但善於作戰,曾經讓中原華夏民族苦不堪言,而且,還很喜歡養狗,至少在漢代之前是個遊牧的民族。

兵馬俑里的秦人

犬戎更多的風俗,可以通過烏孫這個民族來得到。烏孫民族最早生活在今寧夏固原一帶與月氏人一起放牧,後來,至河西走廊,再後來至新疆,並建立起了烏孫國。這時候,已經沒有了傳說,真實的是文字的記載。

烏孫民族並不是西遷伊犁河流域才建立自己的國家,《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臣(張騫)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焞煌間,小國也。』」反映烏孫族早在西漢以前已在河西走廊建國。

建不建國對我們這段文字來說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烏孫民族自號「昆」,他們是西王母部落的子民,也曾屬於犬戎。在漢代,朝廷把兩個正牌的公主嫁給了他們,這兩位公主在他們哪裡嫁了老子嫁兒子,他們像匈奴人一樣實行收繼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婦女屬於整個部落的男子,寡婦由繼承者(繼子)或夫家親屬收繼。另外,他們「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人同俗也是一定的。這是犬戎的民族習性或者風俗在烏孫民族那裡的保留,也是對犬戎的一個簡單畫像。

現代人復員的烏孫人頭像

昆,為什麼去了西南?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秦向西的發展僅限於河西走廊,到瓜州那裡便止步了。這就是說,受秦之壓迫,犬戎可以去青藏高原,並通過那裡向四川發展,與他們向新疆、內蒙一帶發展一樣,是具有同樣可能的。

那時候,巴蜀大地上星羅棋布著幾十上百個小的部族政權,其中最強大的就是巴和蜀。巴、蜀兩國在今重慶、四川。秦滅巴蜀之戰是公元前316年,發生在秦統一六國之前。蜀國都成都(今四川境),為「戎狄之長」,率兵伐蜀的秦將司馬錯曾說:「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趕羊群一樣。」這裡的戎狄是北狄和西戎的合稱,與犬戎不可能沒有關關係。

就當時的情形而言,犬戎不願臣服於曾長期與他們為敵的秦人是極有可能的,公元前301年司馬錯再次出蜀平定叛亂就是證明。其後,再向南發展便成了犬戎唯一的選擇。而公元前298—277年間,楚國大將莊蹻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部落聯盟建立「滇國」也發生在這之後。

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的犬戎都去了「滇國」,其中的一部分留在當地是一種必然。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東漢明帝永平(58—75)年間,益州(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之一,三國時期,其最大範圍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刺史朱輔大力宣傳漢朝政策,對附近的少數民族影響很大。這時候,有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白狼王」寫了一首歌,奉給漢明帝,漢明帝很高興,讓人把它記錄了下來。

這首歌就是《白狼王歌》,是今存用藏緬語族語言記錄的最古的詩歌。白狼王所在的地方叫白狼國,是位於四川巴塘境內一個小國,據說是由古代納西先民建立,其屬地包括今雅礱江以西的白玉縣(含今日的山岩地界)等地區,「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這個白狼,很容易聯想到以白犬為圖騰的犬戎。

瀘沽湖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瀘沽湖與摩梭人很多人都不陌生,那裡至今仍保留著母權制家庭形式,被稱之為「神秘的女兒國」。在此方面,人們可不可以通過後來北方民族的收繼婚,多少看到犬戎人的一點遺存呢?

關於納西族,我們同樣把它留給以後的文字。現在,一起來看看《白狼王歌》。研究民族語言文化的學者已經將它翻譯了過來:提官隗構,罔譯劉脾,魏冒愉糟,推譚伏遠。旁莫支留,征衣隨旅,知唐桑艾,邪毗甚補……譯文:向他歸貢,我們向漢朝歸順,結果圓滿,此決策英明圓滿,我們快活,族人都喜出望外,真心服焉。真心實意服大漢。和顏賜酌,天子笑迎並宴請,盛情寬待,用具佳肴之精美,此何度鐸,如此的盛情寬待,怎謝恩歌?這怎麼來回報啊!

摩梭人

這歌分明與昆明的「昆」一起喚起著我們對歷史的某種記憶。《新唐書·南蠻傳》中說,「爨蠻西有昆明蠻,一曰昆彌……」「昆彌」這稱稱為與西域烏孫王國的名號是一樣的,也作昆莫。看來,當年的犬戎不但向西到了新疆,而且,還向南到了昆明。(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WCj24BMH2_cNUgt2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