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聚寶盆,中國石榴之鄉-川滇鎖鑰,古城會理

2019-05-14     地理指南

位於四川省涼山州的會理縣,是中國有名的石榴之鄉。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我們這山里,你能看到的樹,都是石榴樹。這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並不為過。當地村裡的農戶,幾乎家家戶戶種植石榴,從航拍的畫面可以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白色,都是套著保護帶的石榴果實,僅這一片就有十幾萬畝石榴林,整個會理縣石榴種植的區域達到40萬畝。

會理如今大面積種植來自北非突尼西亞的軟籽石榴,籽粒柔軟,可以直接食用無需吐籽,果味兒濃甜似蜂蜜,可食部位達55.7%,自然儲藏可達3個月,冷庫儲藏可達5個月,是目前世界上籽粒最軟的石榴品種,也是中國石榴最優秀的品種。

一:看一看我們眼中的古城會理

會理縣,古稱會無、會川,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會理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城文化、紅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融合構成文脈相承的會理文化。會理資源富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旅遊資源,素有「攀西聚寶盆」的美譽。

會理縣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途經44個鄉鎮,會理縣城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

1:地理環境

會理縣位於西南橫斷山脈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形輪廓南北狹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相間,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壩為主。地處川滇交匯之處,區域內氣候屬國內中亞熱帶西部半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蒸發旺盛,雨量集中,乾濕季分明,具有發展優質石榴的自然生態條件,是中國最佳石榴適宜區之一。

2:文化環境

會理縣域內的各類遺址、文物古蹟、革命遺蹟分布廣泛,會理古城始建於元末明初,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在城中心十字大街修建鐘鼓樓,至乾隆時續修完,成為會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形成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軸線為主的四街三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會理縣城仍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築。大量的明清建築、寺廟、會館、民居古宅四合院,老城的北城門、鐘鼓樓、城南白塔山文塔,成為會理悠久歷史文化的標誌。

二:會理的石榴種植

1:簡介

會理是中國石榴之鄉,無論土壤、氣候還是光照,都非常適宜於石榴生長。會理石榴生長快、結果早、產量高,一般在種植後第三年就開花結果;成熟期比其他產區提早30—50天。同時,會理石榴因果大皮薄、色澤艷麗、粒大籽軟、味甜汁多。

相傳,素有「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濃甜似蜂蜜」的美譽的會理石榴,在唐朝時被唐玄宗相中,欽定為宮廷貢品,每年中秋由南詔王送入宮中,而一直到近當代,會理石榴也一直是石榴中的上品。1990年,北京亞運會指定要6000個會理精選石榴作為贈送各國來賓的佳品。

會理石榴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即為皇帝御定貢品,每年由南詔王送入皇宮。《會理州志》記載:「榴,則名曰若榴,曰丹若,曰金罌,曰天漿,曰朱實,曰朱英,曰金英;有甜、酸二種,俗稱石榴」。

2:歷史文化傳說

關於石榴的故事傳說有很多版本,但是多數版本都是說由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時,才將其引入內地栽植的。這裡面有一段美麗傳說。傳說張騫到達西域安石國以後,在他住的館驛門前,有一顆樹繁花怒放色艷如火。張騫甚為喜愛,經常站在其旁觀賞,後經打聽得知是安石榴樹。後來天旱了,石榴花葉日見枯萎。張騫不時擔水澆灌,從而使其枝葉返綠榴花復艷。

張騫完成使命後回中原時,安石國國王贈金送禮他皆不要,卻請求帶回那棵石榴樹,國王欣然應允。不幸的是張騫在歸途中遇到了匈奴人的追殺攔截,目的是阻止兩國的友好邦交,在衝殺的過程當中張騫不幸將那棵石榴樹失落了。當張騫人馬到了長安後,漢武帝率百官出城迎接。正在此時,只見一位著紅裙綠衣的妙齡女子,氣吁吁、淚滴滴,向張騫奔來。

漢武帝及文武百官皆驚,不知出了何事。張騫定睛一看,也是大吃一驚,這不是在安石國下榻時被自己哄出門的那位姑娘嗎?原來,張騫起程的前一天夜裡,他的房門被輕輕叩開,只見那位姑娘正向他施禮,請求與恩人一同前往中原。張騫一時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暗想必是安時國的使女想隨自己逃往中原,或者此女子是姦細也說不定。自己身為汗使,不能因此惹出禍端,於是將其勸出門外。

不想今日她又追來,何況相隔數千里,她是怎麼來的?張騫問道:「你不在安石國,千里迢迢追趕我們究竟是為何?那姑娘垂淚回答:「奴不圖富貴,只求回報澆灌之恩,中途遭劫,使奴未能一路相隨。」言罷忽然不見,旋即化為一棵高約三尺的花盛葉茂的石榴樹。張騫恍然大悟,向漢武帝稟報了在安石國澆灌石榴樹的事。漢武帝大喜,認為這是國運昌隆的吉兆,於是命花工將其移植到御花園中,從此中原大地就有了石榴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vRZH2wBmyVoG_1Zo7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