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亳州,名勝古蹟星羅棋布,走在亳州的老街上隨處可遇。
亳州北關,大有街路北,從前有一座宏偉的廟宇,名通真觀,是道士修真的地方。古時它北臨汪汪水澤(今名啞巴坑),澤北即浩浩渦水,通真觀實際就是小明王都亳州時的宮殿遺址。幾百年歷經滄桑,今僅剩土台,稱「明王台」,這就是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韓林兒即位稱帝的地方。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人民痛斥官吏是「賊做官,官做賊」,「官人與賊人不爭多(差不多)」。當時民間秘密傳布的白蓮教,在民間宣傳:彌勒佛就要降生,明王即將出世。一首廣泛傳播的民謠說:「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
1351年4月,元政府強征民夫修治黃河。當時白蓮教首領河北欒城韓山童,預先造民謠教孩子們四處傳唱:「天生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又暗地埋下刻有一隻眼的石人,這個石人不久被挖河民工挖了出來。互相傳說,消息立刻不脛而走,挑起了民工們的反元情緒。韓山童趁機正要舉行武裝起義,結果走漏風聲,被捕犧牲。其子韓林兒隨母逃往碭山夾河隱居起來。同年5月,白蓮教的另一首領劉福通率眾在潁州(今阜陽市)起義,應者如雲。當年9月他們就占領了汝南、信陽、潢州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起義軍全用紅巾裹頭,所以稱為「紅巾軍」。
1355年2月,紅巾軍攻占亳州,把韓林兒從碭山夾河迎到亳州,擁立為帝,稱明王,改用「龍鳳」年號,建立「大宋」政權。當時拆城西太清宮之材,建明王宮。紅巾軍繼續向四周發展。1358年,劉福通攻下汴梁(開封),又定汴梁為都城。紅巾軍大起義發展到最高潮。
1359年,元軍攻破汴梁,劉福通與韓林兒敗走安豐(壽縣)。不久劉福通戰死,韓林兒投靠另一支紅巾軍領袖朱元璋。1363年,朱元璋把韓林兒接到滁州,借韓林兒的聲威號召各部紅巾軍。朱元璋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1367年,韓林兒在江蘇瓜步(今瓜埠)渡河時,船沉遇難(有書載乃朱元璋有意派人為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建立了新的王朝,年號洪武,國號明。大明朝之「明」,即來自「明王」之明。這就是歷史上的明朝與亳州的關係。
今明王台後面的啞巴坑,當時小明王都亳時是沒有的。那時明王宮後,直至渦河南岸是一片平地,宮殿後面還有部分宮院。那麼怎麼突然出現大片水澤呢?原來歷經幾百年滄桑,尤其反亂年間,宮廷毀壞,磚瓦木料不翼而飛。後來連下面的土壤也保不住了。「拉土賣錢」在明清時儼然成了一個行業。因為明王宮後是一片無主土地,所以拉土換錢之人常年累月,連續不斷,數百年來就挖出一個大坑來,類如湖澤。
人們喜歡在那裡挖土還有個原因,聽原博物館館長李燦先生講,那裡從柴家溝往東,沿渦河一帶地下埋有很多古墓葬,從西往東分別是春秋墓群、戰國墓群、漢墓群。人們從明王宮後連續不斷地挖掘出很多漢墓,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啞巴坑就是這樣出現的。
聽那裡的老年人講,此坑本無名,後因坑的周圍先後居住幾名啞巴,因而得名。也有的說,此坑形狀像一個細腰葫蘆(俗名亞腰葫蘆),因名亞腰坑,叫白了,叫成了啞巴坑。此亦無從考證。
明王台於198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然現是敗草蒼煙,僅剩坑邊土台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ar-qHEBnkjnB-0z2b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