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長輩的育兒經驗

2019-07-29     Tang驛站

1

我出了月子一直到她上幼兒園之前都是儘量多帶她在戶外運動。看一些帖子說每天戶外7個小時,我做家務並不熟練,每天好像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那麼長的戶外時間。天氣允許的時候,每天最少3個小時吧,能長就儘量長。她會坐了就帶個小墊子讓她坐著玩兒,會爬了墊子根本限制不住她,好在我們周圍有個植物園,也有幾個高校,有好幾個很乾凈的草坪,我就任她爬。上幼兒園在家周圍幾個裡面挑了一個比較重視體育類的,他們操場比較大,號稱每天陽光一小時。周末也經常約她同學一起去兒童公園玩那些攀爬類的。現在7歲了,體育,力量和耐力應該至少在同齡孩子當中算中等偏上吧,動作協調靈敏度應該屬於偏高的,跳繩可以在小學運動會拿年級第二。她幼兒園同學,現在進入不同小學,體育都是比較棒的。像我和她爸爸都是體育渣渣,小時候都是老人圖省事,放在站籃里養的,學生時代體育課就是噩夢,經過鍛鍊跑步和力量都達標了,但技巧性的,就學起來很笨了,肢體不協調。現在除了慢跑和散步,幾乎沒有什麼其他鍛鍊方式。看其他家長陪孩子打羽毛球我們也很羨慕,自己沒辦法做到。體育雙渣能養出一個這樣靈活的娃也是很滿意了。

在女兒學說話之前,我開始讀了幾本對我個人修復非常重要的書,入門開始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正面管教»,«pet父母能效手冊»等一系列以育兒為主要目的的書,這些書一下顛覆了過去父母對我所謂嚴就是愛家長專制的那一套,我發現自己的童年實際上非常受壓抑,以至於成長成為有致命缺陷的性格,剛開始發現這個事實我幾乎悲痛欲絕。開始尋找心理醫生,在網上瘋狂尋找各種帖子,也開始讀一些以自我修復為主的心理學書籍,幾乎都無心做飯喂奶,原來有這種經歷的人有很多。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以後,開始走向自我修復之路,夫妻關係也大大改善。此處不再詳細說,總之經過非常艱難地自我改變,在孩子呀呀學語之後,我已經初步修煉成一個可以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比較溫和民主的媽媽,發火兒也是有的,但頻率已經降低很多。不過遺憾地是,由於比較注重這方面,而忽略了自己的營養,孩子的喂奶輔食營養等,孩子從一個白嫩嫩的水靈靈的娃娃,變成了一個面黃肌瘦的營養不良的娃娃,不過她抵抗力還是很強的,黃瘦但是很少生病。想告訴後來的媽媽,如果要看這幾本書,懷孕之前提早看,或者找個會做飯的保姆把後勤搞好。

我女兒開口說話非常晚,兩歲多以後。也許是我執行西爾斯的積極回應和蒙台梭利的不囉嗦太僵化。但她一旦開口就說話非常清晰有條理,加上後面繪本閱讀也做得還不錯,詞彙非常豐富。現在上學了又專門去培訓班培訓朗誦的儀態,發音運氣等。所以嬰兒時期晚開口說話,也沒有什麼影響。那時很多比她小的孩子會說話了,她仍不開口,好多鄰居都覺得她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但我看她清亮豐富的眼神,在外面玩兒了回家收拾自己玩具的那種清楚麻利勁兒,我就跟她爸說,咱娃雖然不說話,但絕不是個傻娃。

2

關於自由與規則。李躍兒說,自由的兒童有多快樂,你們不知道。但她又說,沒有邊界的自由是沒有安全感的。我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是,孩子應該像一個在大盒子裡面自由滾動的球,沒有盒子邊的保護,球會掉下去,但在盒子裡,它是自由的。

要給孩子設定恆久,簡明的規則。有三條底線不能碰,1,不對健康有害,2,不妨礙他人,3,不破壞環境。除此之外,萬事皆自由。 為什麼不能亂扔垃圾,為什麼不能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為什麼不能在人多的人行道上拐來拐去地追打,都可以從2,3自然的結果給孩子解釋。

大概只有刷牙後想吃糖,看電視時間長這兩件事情不好用1的自然結果來解釋,這個結果的時間太長了,一旦發生就無法逆轉。好在有一些科普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等等。

所以我更傾向的就是培養一個明事理懂規則的孩子,而非簡單的"聽話",因為大人的話,也不能保證全對。

3

我發現很多所謂熊孩子的家長,其實打罵起孩子來,比我們狠多了,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聽話。因為他的規則沒有恆久樹立的概念,好多規矩都是臨時的,遇到問題了不許這個不許那個,為什麼不許,他不懂。爸爸為什麼發火揍我,其實他也沒有明白。而同一種錯誤,打與不打,也是看家長心情。這樣孩子既沒有安全感,也缺乏對別人的同理心。就像一個沒有邊界亂滾的球,它隨身可能掉洞裡,但又有個人在後面喊,這裡不能去,那裡不能去,或者滾到某一個地方莫名挨一頓揍,所以關於哪裡能去哪裡不能去,這隻球是困惑的。不如一開始就把球放在一個邊界清楚的盒子裡。

真的有些熊孩子家長自己其實並不熊,但孩子卻教不好,關鍵其實就在這裡。規則是簡單明確恆久的,還是複雜不好理解且臨時的。我相信掌握了自由與規則的辯證關係之後,除了個別自己三觀不正的熊家長,應該是很難養出熊孩子的。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OVOQ2wB8g2yegNDXO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