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書評人在武漢做社區支援的日子

2020-04-28     北京日報客戶端

禾刀是一位工作生活在武漢的書評人,此前在晚報上發表過多篇書評。疫情期間,他報名參與了社區支援工作,經歷了難忘的七十多個日夜,還在自己的公號上堅持記錄每天的工作見聞,讓人從微觀的層面真實看到這座城市每一個社區、每一個「網格」中的辛苦、堅守與襄助。在這特殊的時日裡,閉門讀書的生活被打斷,卻以另一種躬身實踐的形式,獲得了人生的新體悟。

▌本文作者(左二)和同事們準備開始入戶排查,大家把名字寫在防護服上。作者供圖

現在回想起來,當2月9日我們初次來到現在支援的這個社區時,我們根本未曾設想過,會在這個相隔三十多公里、聞所未聞的武漢黃家湖社區一干就是七十多天。

有網友曾問我,當初為什麼選擇支援社區。這個真的一下子回答不上來。如果非要找出一個,那就是特殊時期,我想著家人身體尚且健康,也許可以盡一份綿薄之力。

許多普通武漢人一開始也並沒把新冠病毒太當回事,這一方面是因為新春佳節的腳步日益臨近,另一方面也因大家對非典十多年來突飛猛進的醫療技術信心滿滿。1月23日一覺醒來的封城令,一下子將緊張氣氛提到嗓子眼,加上全國各地醫療隊火速向武漢集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火速開建,原本愈來愈濃的節日氣氛就此凝滯。

初到黃家湖社區,被狠狠地「將」過一軍。記得那天社區突然告訴我們,有一位志願者發熱去了醫院。疫情時期,發熱是一個充滿恐懼的字眼。後來雖然虛驚一場,但陰影還是有的,比如從此大家開始在大廳外午餐,消毒次數增多,穿戴防護升級……

支援社區,並沒有固定的工作。一開始社區安排我們電話詢訪,逐一了解社區居民健康狀況。這事聽起來簡單,但簡單的事重複太多就不簡單,一天一百多個電話,每個電話都得重複同樣的內容:是否住在社區,家裡現住了幾個人,是否有發熱現象,還有什麼困難。大多數居民對調查比較支持,但也有陰陽怪氣的,說為什麼不入戶。

起初,封閉式管理並不討居民歡心。記得2月10日新冠指揮部關於小區封閉通告發布後,幾乎每個試圖出來的人都會大發牢騷,還有人指桑罵槐,更有甚者直接抖狠。值守其他門崗的同志遇到的情況大同小異,有的只好搬來了民警。

入戶調查最令人難忘。支援社區以來,前後入戶調查六次,其中至少四次是因為居民投訴,說沒人入戶。每次我們都想辦法把功課做足,逐戶敲門不說,還一一拍照。儘管如此,前腳回到社區,後腳總有人給網格員(註:武漢按300—500戶或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的標準劃定城市社區網格,配備了網格員,幫助解決本網格居民的一些民生訴求。疫情發生後尤其封城後,武漢網格員被迅速動員,成為最基層的防疫人員,可以說擔任了社區居民的「生活管家」)打電話,說心裡怕,不敢開門。

▌現場統計入戶排查資料。作者供圖

恐懼的陰影依舊在瀰漫。三月上旬,有網格居民來電,說樓上半夜有人走動,這與我們調查結果不符。沒得說,重新入戶,但反覆敲門依舊沒見回應。為確保安全,我們建議物業停電停水。就在關掉電閘那一刻,那家久敲不開的門終於開了,一位小伙子探出了腦袋。小伙子說自己在理髮店上班,現在沒事幹,整天睡覺。進門調查,裡面髒亂不堪。令人震驚的是,小伙子居然對小區封閉管理毫不知情。

不知這小伙子算不算我看過的《無緣社會》中的那類人。2010年1月,日本NHK電視台推出了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無緣社會》一書便是這部紀錄片的文字版,描述了日本社會的一類特殊人現象:一是沒朋友,「無社緣」;二是和家庭關係疏離甚至崩壞,「無血緣」;三是與家鄉關係隔離斷絕,「無地緣」。在我們的重點「關注」下,小伙子終於開始聯繫網格員購買點生活物資,我們也會藉機向他介紹一下指揮部的最新通告。

小伙子在理髮店工作,說到理髮,頭髮帶來的困惑是許多人未曾預料到的。自1月23日封城後,除了負有保供任務的商超外,絕大多數商鋪歇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種種不便漸漸顯現,對男同志來說,首當其衝的便是頭髮——個個長發飄飄,想不流露出所謂的「藝術氣質」實在太難。有人實在無法忍受,乾脆讓家人操刀——與其說是操刀,不如說是「練刀」。那段時間,如果在路上看到各種狗啃似的髮型,實在沒什麼大驚小怪的。3月12日,終於有理髮師傅來社區志願服務,一時間,社區像過節似的,洋溢著疫情以來少見的歡樂氣氛。理髮師說,他以前在漢口中心一家高級理髮店工作,理一個頭268元起步。看來這師傅身價不菲,疫情也影響了他的職業和生活。

但理髮問題,充其量只是新冠疫情期間的次要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日子。小區進入封閉式管理階段後,我們每天必須幫居民買菜買藥還有充燃氣卡等,總之一切生活必需內容都得跑腿。

▌為居民買米,每天任務都很重。作者供圖

也是在這個時期,認識了林爹爹。林爹爹與老伴都七十多歲,兒子在美國,絕對的「空巢」。林爹爹患有高血壓,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買藥和買菜都是兒子在網上託付給網格員。這樣的託付看似簡單,但由於兩地存在較大時差,況且這些小帳也得及時清理,所以還是有些麻煩。我不知道網格員在給林爹爹代購時貼過錢沒有,但前幾天聽社區馬書記說,社區的幾個網格員在工作中幾乎都貼了不少錢,除了平時有些零散開支一時開不到正式發票外,還有些老人不會用手機支付,或像林爹爹這樣找兒女代付,「當時付了就付了,過後網格員忙得團團轉,很少有真正記得起來的」——畢竟,每天要買的菜幾十份,要接的電話上百個,還有需要送醫的網格居民。

小區封閉政策略有鬆動後,在中百超市碰到了林爹爹和老伴,那相互攙扶的模樣讓人不禁想起了《平如美棠》里的場景。這個月初,99歲高齡的饒平如老人離世,追隨他摯愛的美棠去了,讓人們又重新回味了這段相濡以沫六十餘載的感人故事。美棠患腎病和老年痴呆症後,平如伴隨左右,「每天5點起床,給她梳頭、洗臉、燒飯、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還要打胰島素、做記錄,他不放心別人幫忙」。

林爹爹與老伴到底誰照顧誰不好說。兩位老人你一袋,我一袋,一前一後,相互照應。我們想上去幫幫忙,林爹爹擺擺手,說不能總有指望,你們走了我們還得過日子。後來我們又碰見了幾回,哪怕只是幾個雞蛋,林爹爹依舊與老伴一人一袋,一前一後,步子依舊有點慢,但依舊很穩。

自那以後,我們再也沒有冒昧地上去幫忙。

3月25日,武漢放開入漢通道。4月8日,武漢解封,封閉了七十多天後正式重啟。前幾天,三月份時為強化封閉式管理力度而在東瀾岸商業街安裝的圍擋終於拆了,商業街露出了久違的「亮色」。社區大廳里也漸漸有了些輕鬆的氣氛,大家中午終於可以小眯一會了——要知道,社區的工作人員自封城那天起,一直到現在都沒休息過。支援社區的志願者在漸漸撤離,我們也開始見縫插針地搞些復工復產的事了。

前幾天,與同事們一起,去東瀾岸商業街過了早,吃了碗熱乾麵,喝了碗蛋酒,還是滿滿的老武漢味道。(責編:張玉瑤)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禾刀

編輯:白杏珏

流程編輯:劉偉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2cUwHEBfwtFQPkdom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