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記錄,
在它們還未消失之前。
我們從耿家巷出發,從北到南,由西向東,走訪並記錄了「十條成都老街巷」。
每個人對「老街巷」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但相同的是,無關它們的年歲多少,「老」代表的都是「有回憶的」。
這十條老街巷,有的古老,有的新潮;有的煙火氣四溢,有的文藝范兒十足……它們都被納入這一張清單。
我們用「照片和文字」,與你分享它們的「當下」。
哪一條有你的回憶,有你的「老成都」?
.
.
.
據《成都市中心城區歷史地名保護名錄》統計,截至2016年,有248個街巷名不復存在。
比如1983年修建人民商場,東鵝市巷、永靖街消失了;1988年修建濱江東路,青蓮橫街、大安橫街消失了;20世紀初大慈寺周邊改造,筆帖式街、和尚街消失了......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這些街巷免不了改頭換面,甚至蕩然無遺。很多人都說,「老成都」正在消失。
曾經的東鵝市巷。圖片來自網絡
曾經的筆帖式街。圖片來自網絡
前不久,春熙路旁的耿家巷也進入了「拆遷改造」,現今原住民們已盡數搬離,街邊的店鋪被貼上了大大的「叉」,留下的是空空的老屋和一地的凌亂雜物。
這條老街的命運將會如何?
耿家巷的老屋已經人去樓空。攝影:憂憂 ZIPART
類似於耿家巷的「搬遷改造」,對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那些老去的街區和建築,或許都逃不掉這樣的命運。
但它們曾組成這座城市的血肉和經絡,這裡居民們的生活日常,曾日復一日在街頭巷尾上演。
或許我們無法留住這一切,但能讓關於它們的記憶更加鮮活——趁「早」記錄,在它們還未消失之前。
文字和照片,或許是最直接簡單的方式。
還未全部搬遷的耿家巷。攝影:IcyZIPART
龍王廟正街
和不遠處繁華與時尚交織的春熙路、太古里相較,走進龍王廟正街像是踏進了另一個世界——更加古舊,更有煙火氣。
龍王廟正街得名是因為一座龍王廟,據袁庭棟所著《成都街巷志》記載:「原龍王廟正街66號,早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就修建了一座龍王廟(又名龍神祠),最後一次重建在清光緒年間,街道也因此而得名。這座龍王廟規模不大,民國後期即已不存。」
另外,《成都街巷志》還記載:「今天的龍王廟正街41號是一個三進四合大院……這就是目前在成都市區已不多見的清代大型院落邱家祠堂。」
北站西一路
自古成都就有「東窮北亂,西貴南富」之說,到今天這句話也不過時。「亂」尤其是在火車北站一帶。
北站西一路就挨著火車北站,是成都火車北站市場的所在地。因為批發貿易很多,往來的人流量大,人員構成也比較複雜。騎電瓶車的,拉貨車的、踩三輪的……來來回回在街道上穿梭,連帶旁邊的北站西一、二巷,共同呈現出一幅繁忙的圖景。
到了飯點,服裝店主、搬運工人、修車鋪老闆、火車司機……各種身份的人,都會圍攏在街邊的麵攤和盒飯攤吃上一頓迅速的午餐。
59歲的李萬江90年來的這裡,擺了個小攤賣塑料袋,另外也經營一個「萬江小吃」鋪子。再干幾年,他就打算退休養老了。
北書院街
低矮的傳統民居、「黑漆漆」的木板門、「滿員」的茶鋪子……北書院街保留著老成都的「原汁原味」。
不長的街道上有成都最密集的茶鋪,有些好靜的老大爺們躺在竹椅上曬著太陽,嘴上抽著葉子煙,手裡捧著蓋碗茶徐徐品嘗;還有一些老大爺手起手落,打長牌、搓麻將,都樂在其中。
關於北書院街的得名,說法不一。最被廣泛認同的應該是明成化年間,這裡有個宰相府被改建成「大益書院」,因此原來的府前大街改名為「書院街",不過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十一街
十一街是以數字序號來命名的,周邊還十二街、十三街……十七街,不過要數十一街的名氣最大。有人稱這裡是「絕版的老成都」。
不到100米的街,一眼就能望到頭。有11戶原住民生活在這條街上,陳五娘家就是其中一戶。她在這裡出生,生活至今50多年,經營著一個小賣部。陳五娘回憶,十一街最近一次修整是在十幾年前,除了牆面和柱子的粉刷,建築結構的加固,幾乎沒有改變建築的本貌。因此,十一街的建築看上去已經非常老舊了。
據說街尾曾經有個叫貓貓廟的道觀,但現在已無跡可循。目前街上還經營著茶鋪、蝦腦匯、么雞面等商鋪。
東光街
東光街是緊鄰東光小區的一條街,也是因東光小區得名。建造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東光小區,在當時是成都數一數二的萬人居民區,據說原住民多是從東門大橋和三瓦窯搬遷而來,算是第一代「蓉漂」的聚居地。
這裡曾經有一座東光商城,如今殘留建築的「鐘樓」「尖頂」「圓拱」……還能看出濃郁的西式風格。老紡織廠聳立的一座煙囪,當年也曾是地標。如今茶館、理髮店、足浴按摩店、快餐店等各式小店雜糅於此。
雖然這一片區的建築老去了,但生氣一點不少。尤其是東光街的「鬼飲食」種類繁多,烤鴨、串串、包子、滷味、燒烤……林林總總,其中有十幾二十年的老店,也不乏剛開業生意就異常火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