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重回「5時代」 幾家歡喜幾家愁

2020-03-19   中國商網

動盪的原油市場攪動著國內油市的風雲。在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的影響之下,國內汽柴油價格迎來了大幅下調,創下七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汽柴油價格重回5元時代。油價下調將對哪些行業產生影響?同時,從國際方面來看,石油價格戰還沒有休止的趨勢,油價的前景也變得悲觀起來,國內油價還會繼續降價嗎?

資料圖。中國商網 付顥琬/攝

航空運輸業直接受益

3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表示,近日國際市場油價持續下跌,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0年3月17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015元和975元。據了解,本輪調價後,全國大多數地區柴油價格為5.5元/升左右,92號汽油零售限價在5.4-5.5元/升。

業內人士指出,油價下跌利好航空、運輸、汽車、物流等行業。尤其是對物流業來說,燃油是其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油價下跌有利於物流企業降低運輸成本,物流業將直接受益。民生證券指出,疫情期間被壓制的物流需求未來將出現恢復性反彈,專注國內物流、市場占有率高、擁有自有運輸飛機的龍頭企業有望優先受益。

目前,國內物流企業復工復產進展情況良好。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侯延波日前表示,目前郵政快遞行業復工人數近300萬人,復工率達到92.5%,日處理郵件快件穩定在1.6億件以上,復產率超過80%。

同時,油價大跌對於石油產業鏈的下游,尤其是需要大量石油消耗的航空、航運企業來說也有積極的影響。中信證券3月10日發布的研報預計,航油價格下調對航空運輸企業帶來的成本減少或達15億-20億元,這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疫情給這些企業帶來的衝擊。

另據油運行業研報,近期國際油價持續暴跌,低油價背景下將推動國內石油需求復甦,並對油運行業帶來利好影響。而且,近期石油價格暴跌引發了汽車消費等需求增加,需求面利好國內原油消費復甦。

有研究分析,國際原油價格的意外下降,將使得中國進口石油的成本隨之下降。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油氣進口國、第二大油氣消費國以及第一大油氣增量消費國,我國未來一段時間預計將加大原油進口,提高油氣儲備。在此背景下,油氣進口產業鏈繁榮度預計上升。

石油開採業前景不容樂觀

值得關注的是,油價下跌會大幅減少石油開採、煉油行業的利潤,甚至可能導致虧損。

油價下跌雖然會降低烯烴、芳烴等化工產品尤其精細化學品的原料和運銷成本,提升其盈利能力,但由於我國為了保證原料供應,大多原油合同都是約定的長期協定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近期國際油價下跌,但相關企業依然只能執行價格較高的長協價,不僅無法從油價下跌中受益,反而會經營壓力陡增,縮小帳表利潤。

此外,油價下跌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出新能源消費,從而不利於新能源行業。同時,油價下跌也會擠出其他能源的消費,不利於煤電、水電等能源企業。對於油服行業(以油田為主要業務場所,主要為石油天然氣勘探與生產提供工程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的生產性服務行業)而言,上游開採企業資本性支出減少,無疑將使行業收入銳減。

尤其對於煤制烯烴行業而言,雖因國內烯烴產能不足成為全球價格高地,讓其在近幾年的油價下跌過程中依然實現盈利,但利潤空間正在縮小。而且這樣的盈利,還是在國際油價維持在50-70美元/桶的情況下實現的。若今後國際油價長期在40-50美元/桶附近運行,現代煤化工行業恐怕會全面虧損。

成品油價格不會再降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從目前來看,國際油價的走勢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一方面疫情的影響究竟會持續到何時尚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俄羅斯與沙特之間的價格戰接下來會如何發展也仍待觀察。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預計,綜合多方面因素,國際油價在40美元/桶或40美元/桶以下的低位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成品油價格機制雖然與國際油價掛鉤,但並不簡單取決於國際油價的高低。因此,即便今後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行,國內油價也不會再繼續下調。

根據2016年1月13日國家發改委提出的「地板價」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控設「天花板價」和「地板價」。其中,調控上限(天花板價)為130美元/桶,下限(地板價)為40美元/桶。當國際市場油價高於130美元/桶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於40美元/桶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再降低;在40美元-130美元/桶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正常調整。

對於本次國際油價低於「地板價」的部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彭紹宗表示,國內成品油價格未調價的金額將根據《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徵收管理辦法》規定,全額上繳中央國庫,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統籌用於節能減排、提升油品質量、保障石油供應安全,以及用於應對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而採取的保障措施的資金來源。

為何會設置「40美元/桶」為下限?此前,國家發改委曾解釋為,「這是綜合考慮國內原油開採成本、國際市場油價長期走勢,以及我國能源政策等因素確定的。據相關機構統計,國際主要石油企業的平均原油生產成本在每桶40美元左右,因資源稟賦等原因,我國原油生產成本更高。生產成本是決定國際油價長期走勢的主要因素。目前看,將每桶40美元設定為調控下限是合適的」。

彭紹宗表示,設定上下限主要是考慮中國既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大國,同時也是石油生產大國,油價過高過低都會帶來不利影響。過高將加大用油行業和消費者負擔,影響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過低則會影響國內原油開採行業的正常發展,削弱自給能力,不利於保障國內的能源安全。

按照國內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調節周期測算,新一輪汽柴油調價窗口將於3月31日24時開啟。業內人士認為,在無重大利好刺激下,短期內國際原油依然表現疲軟,下周期國內成品油零售限價遇地板價而不作調整的可能性較大,國內多數地區汽油價格仍將繼續處於5元時代。(依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