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不要錢,要你們」,賺錢不是藉口,孩子的成長需要你

2019-10-04   媽咪參考

「本文由媽咪參考原創,感謝支持,歡迎轉發分享」

或許在很多家長的心中,陪伴孩子和賺錢養家都是相衝突的。要賺錢養家就要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而要陪伴孩子就不能賺錢養家。家長們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好的生活環境,每天都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卻忘記了對孩子來說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

「賺錢真的重要嗎?」

最近一位父親小何分享了他的痛苦,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老何夫妻倆可以說是拼上了老命地在工作,每天起早貪黑的,有時候還要加班到深夜。夫妻倆為了孩子操碎了心,但是孩子卻並不領情,對父母十分冷漠。

小何表示,有些時候自己加班回家都已經深夜一兩點了,看著孩子緊閉的房門,真的非常感概。他覺得自己那麼努力的工作,還不是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為什麼孩子卻完全不知道感恩呢?

直到家長會上,小何才明白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小何的兒子今年小學六年級,六年級的最後一次家長會,小何終於抽出時間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了,以前的家長會幾乎都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去參加的,妻子的工作總是在出差,小何又總是在加班,兩人都沒辦法去參加。

家長會結束之後,班主任老師特意把小何叫到辦公室,給他看了兒子寫的作文,作文的標題是「我的父母」。

小何的兒子是愛著父母的,但同時也「恨」著父母,父母永遠都行色匆匆,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和父母一起,一家三口出去玩了。看著兒子稚嫩的字句,小何才發現,自己和妻子忙於工作,已經很久沒有和兒子好好相處了。

孩子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陪伴

可能很多家長看到這句話會嗤之以鼻,認為孩子們太小,根本不懂得金錢的重要性,不明白如果沒有錢就沒有辦法維持生活。

家長們總是自以為給孩子優渥的生活就是對孩子好,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們確實沒有金錢的觀念,那是因為在單純的孩子心中,爸爸媽媽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他們可能會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有車接送,可以每天買零食,或是可以住著大大的房子,但是更多的時候,孩子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父母在身邊。

所謂的「賺錢」和「陪伴」不能兩全,其實是家長的自我欺騙

家長們總是在說賺錢和陪伴孩子只能兩者擇其一,那麼賺錢和陪伴孩子真的是衝突的嗎?其實不是的,這只是家長的自我欺騙而已。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曾寫過一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在書中,教授探討道理關於父母無法陪伴孩子的兩個原因。

一、父母沒有耐心教育孩子

塞德希爾·穆教授認為,很多父母之所以會因為追求賺錢而無法陪伴孩子,其實是因為他們長期處於忙碌或糟糕的工作狀態,所以沒有耐心去教育孩子,而所謂的為了孩子賺錢只是父母給自己找的一個可以「正大光明」忽視孩子的藉口。

而父母的工作狀況和心情是直接影響著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心情的,很多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的父母,在下班回家之後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是非常糟糕的。

父母的僥倖心理

很多父母其實也知道孩子需要自己的陪伴,但是當他們認為努力賺錢、養家餬口重要於陪伴孩子,當他們有更加緊急的事情時,這些父母就會開始給自己找藉口,認為陪伴孩子是長久的,可以補償的,也由此,慢慢的習慣忽視孩子的心情。

父母的這兩種思想都決定了他們會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且把自己的不負責任套上正當的外殼,在孩子出現反叛心理的時候,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一方。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失去父母的陪伴孩子可能變得偏激或沉默。

在父母的陪伴下生活的孩子不一定會十分優秀,但是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性格大機率會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因為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幾乎決定了孩子的性格長成。

那麼父母如何平衡賺錢與陪伴孩子

1、父母不要以孩子為藉口,美化自己的不負責。

很多人都說出身決定命運,確實,孩子的出身不同,眼界和生活環境都會有所不同,貧富差距也的確會給孩子的未來產生影響。但是,這並不代表財富就是決定孩子未來的唯一因素,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家庭給予孩子的安全感對孩子的未來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家長不要打著為孩子賺錢的旗號來美化自己的不負責任,這樣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還會影響家長的工作狀態,為了孩子賺錢工作,家長把自己想像得有多麼偉大,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就有多麼得高高在上

2、父母不要把工作得不順心發泄在孩子身上。

前文中說過,父母當天得工作心情,直接影響父母回家後對孩子的態度。遷怒孩子,是最失敗的事情,所以父母在白天因為工作不順利而不開心的時候,自己首先要調整心態。找到自己不開心的原因,試著去緩和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可以選擇直白的告訴孩子自己的心情不好,坦誠的面對孩子,而不是回到家就對孩子說「我每天在外多麼多麼辛苦工作都是為了你」這種話,無意義的發泄情緒只會導致壞情緒的堆積和循環

二、父母不能保證陪伴孩子的時間,至少保證質量

陪伴孩子時間或許是真的沒有辦法保證,因為有些家長的工作或許需要出差,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注意陪伴孩子的質量。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在家裡就是在陪伴孩子了,但是實際情況是什麼呢?大人玩著手機頭也不抬,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陪伴,這就是低質量的陪伴,有還不如沒有。

正確的陪伴是需要專注,家長們試著關掉手機,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傾聽孩子的想法,認真的回應孩子。

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外出散散步,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全家出遊等等,哪怕是去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公園玩一下午,也會讓孩子開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是非常簡單的,他們不需要家長們給他們多少錢,需要的僅僅是來自家長的關愛。我們總是在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其實孩子們的生活同樣需要「儀式感」,這份儀式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愛著。

就像孩子生日時的生日蛋糕,或者家長認真準備的孩子喜歡的小禮物,或許花不了多少錢,或者在家長看來只是一點不起眼的小玩意兒,這些東西都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與陪伴。

現在的社會總是在談論著「金錢至上」,讓很多的家長對孩子都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如果我沒錢就對不起我的孩子」,可是並不是這樣的,孩子是單純的,他們對金錢的理解沒有那麼深刻,他們能夠理解的只有愛,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才會理解什麼。

有些家長每天給孩子強調金錢,強調賺錢的重要性,最後又來哀嘆孩子越長大越世俗,越長大越愛錢,可這一切不是都家長自己的錯嗎?

媽咪參考,用科學的育兒經驗,給你絕對的乾貨分享,用專業知識為孕媽和寶寶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