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是否摧毀過城市?

2020-09-06     造就

原標題:古代的瘟疫是否摧毀過城市?

幾千年來,城市孕育了能源、財富、創造力、知識和宏偉的建築。

同時,它還催生了飢餓、暴力、戰爭、不平等和疾病——正如我們今年如此痛苦的經歷。

摩亨佐-達羅的大浴場,一座建於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流域的城市,位於現在的巴基斯坦

冠狀病毒流行病動搖了我們在城市生活中的信念,因為封鎖使居住著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街道空無一人。人們發現基本的供應網絡其實很脆弱,而密集的社會群體作為收入、支持和享受的引擎,已經成了危險的來源。

這場大流行病迫使我們思考城市的未來——到2100年,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將在城市地區生活——歷史學家格雷格·伍爾夫(Greg Woolf)回顧了城市的過去。

他的最新著作《古代城市的生與死:自然歷史》,是對都市主義起源和發展的深入研究和雄心勃勃的「自然史」。

01 第一個城市

伍爾夫是研究古羅馬文化的專家。羅馬是古代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大約2000年前,也就是在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奧古斯都(Augustus)皇帝統治時期,是羅馬的鼎盛時期。那時羅馬生活著100萬人,這個數字讓人有些難以置信,約占全球人口的0.3%。

從公元前4000年的青銅器時代,到公元1000年的中世紀早期,歷史見證了許多城市的興衰起落。伍爾夫著眼於這段時間裡興起的數百個古代地中海城市,包括亞歷山大、安提阿、雅典、拜占庭、迦太基以及羅馬。

羅馬是古代人口最多的城市

伍爾夫的有趣見解彙集了人文、社會科學、氣候學、地質學和生物學。

他解釋說,像倫敦大英博物館這種現代城市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會使人產生誤解,古代的著名城市的市中心「遠沒有那麼宏偉」。例如,雅典人的議會就是露天舉行。

他諷刺地指出,老鼠和人類在城市裡繁衍生息,因為兩者都能依靠不同的食物來源生存,都能忍耐長時間的飢餓。

城市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答案取決於人們對它的定義。在今天的尼加拉瓜,任何有路燈和電力的居民點,都可以算作一座城市。在日本,城市的定義是人口必須超過5萬。

世界上第一個城市的主要候選者,可能是現在巴勒斯坦領土上的傑里科。它建於公元前9000年前,之後又過了大約一千年才有了城牆——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城牆。但我們無法確定當時的傑里科有多少人口,只能估計有幾百人到兩三千人。

正如伍爾夫所觀察到的那樣,在沒有書面記載的情況下,很難確定早期社會的人口規模。

一種確定方法是分析供水量,計算出它可以用於服務多少人口,但這只能顯示它的最大承載能力,而不是最大使用量,而且很難將公共浴室和噴泉的使用量計算在內。

位於義大利境內的羅馬城市龐貝,在公元79年因火山噴發所掩埋

和大多數專家一樣,伍爾夫更傾向於將第一座城市的頭銜,授予美索不達米亞的烏魯克

公元前4000年,烏魯克有1到2萬的居民。公元前2900年,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國王修建了一堵巨大的護城牆後,人口增長到6到14萬。在公元前4000年末期,這裡出現了文字。

這裡的文字很有可能起源於泥板上的楔形文字,被用來記錄經濟交易等信息。然而,推動創意迸發從而去締造這座城市的因素仍是一個謎。

正如伍爾夫所承認的那樣:「儘管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烏魯克現象上,但對於它為什麼會發生,大家仍然沒有達成共識。」

02 地中海的大都市

在古地中海,城市的誕生要晚得多。

約在公元前1400年,雅典成為邁錫尼文明的重要中心;羅馬建於公元前8世紀;亞歷山大始於公元前332年……

地中海的農民普遍缺少由美索不達米亞的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提供的洪水和肥沃的沖積泥。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生活在村莊而不是城市中,而這些地方正面臨著作物歉收和水資源短缺的風險。同樣,推動城市誕生的因素也很具爭議。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生活在村莊而不是城市中

現在人們知道,羅馬城市化的主要時期與公元前最後一個世紀和公元頭兩個世紀的氣溫升高時期一致。但是,正如伍爾夫所警告的那樣,這可能是一個巧合:「我們完全有可能不需要用氣候變化來解釋城市化。」

不確定性的另一個來源,是古代疾病如何影響城市中心。例如,書面記錄顯示,在公元165-180年間,安東尼瘟疫奪去了羅馬帝國至少500萬人的生命,其傳播速度之快,嚇得一位皇帝和他的隨從試圖騎馬逃脫。然而,其原因尚未確定。

伍爾夫指出,快速發展的古代DNA分析技術,有望為我們提供更精確的圖像。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特定的古代流行病對城市居民的影響,是否比其農村鄰居更為嚴重。

有一件事是明確的:沒有一座城市能永遠存在下去,無論它的根基多麼牢固。這是伍爾夫的重要觀點,他還輔以四個引人注目的例子。

在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繁榮興盛,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城市以磚房、先進的排水系統和大型公共浴室著稱。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這個文明神秘地消失了。

在地中海東部,大約公元前1200年,青銅時代的文明經歷了一次無法解釋的崩塌,隨後是長達數個世紀的黑暗時代。在此期間,詩人荷馬回憶起克諾索斯和特洛伊城傳說中的輝煌。

城市的崛起看似勢不可擋

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的人口銳減至1萬人左右。在英國,羅馬時代的倫敦憑藉與海洋相連,且有廣場,圓形劇場和牆壁而變得舉世聞名。羅馬人離開後,它便敗落了,但又在盎格魯-諾曼人的統治下復興,在13世紀成為政府的中心。

城市的崛起看似勢不可擋,但千百年來,城市化進程在進步的同時也在倒退。

伍爾夫強調說:「如果我們是城市猿,那並不是因為我們註定要生活在城市裡。」事實上,在人類大約30萬年的歷史中,只有3%的時間存在城市。

當我們努力適應最近的新冠流行病時,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古代的瘟疫似乎並沒有摧毀任何一個主要城市。

但是在伍爾夫書中的最後幾頁——他寫於冠狀病毒爆發之前——暗示流行病可能會減緩其未來的增長。

他寫道,在我們「統一城市化」之前,「絕對不能保證」我們目前的全球化速度將繼續下去。

「如果說對古代城市的研究教會了我們什麼的話,那就是有過很多城市,但很少有城市持續存在了幾個世紀以上。」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gIYY3QBeElxlkka8re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