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中存在「多維宇宙」,最高可達11維?

2020-06-23     造就

原標題:人腦中存在「多維宇宙」,最高可達11維?

一項新研究顯示,人腦中錯綜交織的複雜結構也許是理解該器官運作原理的關鍵。它甚至有望解開記憶存儲之所的謎團。

人腦是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結構之一,但我們距離對人腦的充分認識尚有一段距離。藍腦計劃的一組研究人員就使用複雜計算機模型,使我們距這個目標更近了一步。

按照該項目一個最新模型的描述,人腦是由「多維度的幾何結構和空間」構成的。

「我們發現了一個始料未及的世界。」神經科學家亨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說,他是藍腦計劃的負責人,也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在一顆微塵大小的腦組織中,這樣的對象存在著幾千萬個,最高可構成七個維度。在一些網絡中,我們還發現了最高11個維度的結構。」

一旦一組神經元——負責傳輸信號的腦細胞——形成神經元「團」(clique),這些結構就形成了,每個神經元都以特定方式,與團內其他神經元一一連接,以形成新的對象。

一個神經元團中的神經元越多,對象的「維度」就越多。

必須要強調,這些結構並不存在於三維以外的空間之內。超過三個維度的,其實是它們的數學描述。

「除物理學以外,高維度空間還常常被用來描述複雜的數據結構,或是系統狀況,比如,狀態空間內一個動態系統的狀態。」該論文評審、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教授塞斯·馮·萊文(Cees van Leeuwen)說道。

「這個空間不過是系統具有的所有自由度的並集,其狀態描述了這些自由度的實際取值。腦部活動的推進類似於一個多維度的沙堡:先是從沙子中逐漸成形,繼而又解體。」

——冉·列維,阿伯丁大學

「面對像人腦這樣的複雜網絡,我們會把它與熟悉的對象聯繫起來,以便理解它的運作。」論文參與者、阿伯丁大學的冉·列維(Ran Levi)說。「否則,你只能看見一團亂麻,即看似隨機的神經元放電現象。」

「我們拿到人腦網絡的複雜結構,將其映射到我們的宇宙之中。這樣就能提煉出精確定義的高維對象,並由此切入,以理解它的結構與功能。」

團隊用到了一個名為「代數拓撲」的數學分支,以此在一個虛擬大腦內部,給這些結構建模,然後在真實腦組織中做實驗,以驗證結果。

當研究人員對虛擬腦組織施加刺激時,神經元團便開始形成,且維度越來越多。團與團之間存在著一些空洞,又稱「空腔」。

「人腦在處理信息時會出現高維度空腔,這意味著,網絡中的神經元對刺激的響應是極為井然有序的。」列維說。

「大腦響應刺激的方式,仿佛是在搭建一個多維塊體組成的高塔,然後又將其推倒。從杆(一維)搭起,繼而是木板(二維),再是方塊(三維),接著是四維、五維等更加複雜的幾何體。腦部活動的進程類似於一個多維度的沙堡:先是從沙子中逐漸成形,繼而又解體。」

下一步是探究這些結構在人腦中扮演的實際角色。比如,神經科學中還有一個難解之謎:記憶究竟存於何處?而那些空腔可能是答案之一。

「它們也許就『躲』在高維度的空腔內。」馬克拉姆推測說。

該研究發表於《前沿計算神經科學》(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期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WFG4HIBd4Bm1__YXB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