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拐點,來了嗎?全國抗疫戰的策略和前景

2020-02-11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人類從來不曾消滅瘟疫,它只是暫時退去;與瘟疫共舞,才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真實經歷。

自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在武漢宣布新冠肺炎「肯定可以人傳人」後,全國拉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抗疫戰。今天,這場戰役已經進行了20天。數據表明,全國的抗疫戰,出現了積極的信號。疫情的拐點,來了嗎?抗疫戰的策略是什麼?前景怎樣?

1. 抗疫戰出現「積極信號」

從全國新增病例趨勢圖上可以看到,全國新確診病例數,最近5天,從3887例下降到2656例,下降幅度達到31.7%;這種趨勢可否持續?全國新增疑似病例數最近4天,已連降3天,從5328例下降為3916例,降幅達到26.5%。這兩組數據,或可說明全國抗疫形勢已經逐步穩定,大規模爆發的風險,基本排除。

從全國疫情醫學觀察趨勢圖來看,最近5天每天醫學觀察的人數基本穩定,但是篩出的緊密接觸人數卻持續增長,解除醫學觀察的人數以更快速度增長,讓醫學觀察人數保持平穩。這說明全國早發現、早隔離的力度很大。

「醫學界」和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教授呂光明團隊共同研發的感染率、疑似率、排除率3指標圖,可以看出疑似率在穩步下降、排除率在快速提升。該圖可以解釋為什麼接受醫學觀察的人數保持平穩,而未來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將逐步下降。

2. 仍面臨的三大挑戰

  • 重症患者的臨床治療

從全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率、重症率、病死率趨勢圖上看,目前治癒率穩步提升,病死率緩慢下滑。但是令人擔憂的是重症率觸底反彈,截止2月8日24時數據,重症率仍高達18.34%,而治癒率僅為7.85%,說明當前重症病人的生命支持壓力非常大。未來病死率或將上升——這正是這場抗疫戰,後續面臨的最大挑戰。

  • 武漢市的疫情防控仍然嚴峻

從武漢、湖北非武漢、全國非湖北三組新增確診病例來看,武漢確診病例數高位盤整,而湖北非武漢已經稍有下滑,全國非湖北的新增確診病人數連續多日下滑(從843例大幅下滑至509例),然而武漢新增確診病例,隨著篩查力度加大,未來或仍將增加。

武漢市的疫情防控局面複雜、嚴峻,這是我們的第二大挑戰。

  • 春節返城潮,能經住衝擊嗎?

今天已經是農曆正月16日,全國各省陸續復工,返城人群中應有部分潛伏期患者。人員大流動,是否帶來二次爆發?這可能是湖北之外各省最大的挑戰。我們認為,全國非湖北地區,目前只能說,遏制住了疫情的第一波爆髮式增長。如果能在2月中旬甚至下旬,證明了「二次爆發潮」,沒有出現,才可以證明戰役轉折點的到來。

3. 抗疫戰的策略

目前,全國動員下的抗疫戰,已經形成了「全國抗疫看湖北,湖北重點在武漢」的局面。伴隨著全國各地疫情陸續企穩、出現拐頭向下的趨勢,這種格局進一步強化。未來的防疫戰怎麼打?

  • 外省市仍需嚴防死守,避免春節返城潮帶來的「二次爆發」。

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各省會,外來人口占比高,如防控不當,返城潮帶來的全國人口大流動,可能會造成新的疫情衝擊——但就全國而言,它造成的疫情規模已經比春節前返鄉潮要小不少,相信目前各地區仍可防控。建議通過一些措施,分批延緩回城、儘量居家辦公等,控制其發生進度來防控;

  • 湖北非武漢地區防疫形勢謹慎樂觀。

我們認為中央部署16省市支持湖北16個地區的策略正確。各省市有力支援,在湖北全面動員的情況下,應可穩定住湖北非武漢地區的局勢,這些地區應可先於武漢市迎來抗疫的拐點;

  • 武漢局面複雜,重在減少生命損失。

武漢市的潛在感染患者規模比較大,以至於無法精確估計當地局勢。但各種信息都表明當地「隔離」力度很大,隨著「應查必查、應收必受」的新防疫策略,可以預料感染源將減少。大力篩查之下,或可在2月下旬、3月上旬迎來真正的拐點。

武漢市不僅僅是新確診患者面臨大幅增長,更大的問題是大量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如何搶救,如何減少生命損失?中央已調動了大批全國各省精英醫院成建制支援當地醫院,相信這些舉措會有效果。但武漢市在這次疫情中,生命損失慘重的局面已經形成。

4. 未來的前景

  • 樂觀預期


樂觀預期,到2月底、最晚3月上旬,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各地,將會迎來疫情的拐點。疫情的發生將進入散髮狀態,只要堅決執行「早發現、早隔離」:發現患者,就及時隔離,同時對密切接觸者採取嚴格醫學觀察,就不會再有大規模的爆發;這種情況下,將會類似2003年SARS疫情,待到春暖花開、夏天到來時,疫情將會退去。

3月上旬疫情迎來拐點後(主要取決於武漢市的進度),今後的重點可能主要在重症患者的救護上。為什麼說這種情況還是樂觀預期?因為SARS的時候,並沒有出現過武漢這樣大城市局部大爆發的局面,更沒有經歷過500多萬人通過春運,分散到全國的情況。如能控制到這種局面,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 悲觀預期


最悲觀的預期並不是疫情會持續到下半年,而是它真的像一種說法:無法完全撲殺,變成類似「流感」的傳染模式。它在人群中潛伏起來,經常局部發作、控制很難,但死亡率又遠高於流感。這樣抗疫就從「殲滅戰」打成了「持久戰」——如果是這樣,就只有期待它隨著代際傳播,毒性逐步下降到我們可以接受的程度。

這種局面真的會出現嗎?不知道!但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一種瘟疫不可戰勝,病死率60%的伊波拉病毒也沒能擊倒人類。如果不幸出現了這種局面,我們完全可以像防鼠疫一樣,嚴格執行「發現-隔離-擴大隔離」這種策略,足以應對。

5. 人類與瘟疫

在與瘟疫的戰爭中,人類總是在經歷了或重或輕的損失後,暫時擊退了瘟疫的攻勢。然而,病毒和細菌在不停的嘗試,尋找著人類免疫系統和社會管理的弱點——在現代社會中,人類共同體對抗瘟疫,依賴的並不僅僅是新藥、新的治療技術,而主要依靠反應靈敏、執行有力的防疫體系,通過政府強力的協調、人們精密無間的合作,才能夠阻斷傳播、戰勝瘟疫。

若干年後,當我們回顧武漢防疫戰,會發現一個靈敏反應、高效率的防疫系統才是對抗瘟疫的關鍵——畢竟,人類從來不曾消滅瘟疫,它只是暫時退去。與瘟疫共舞,才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真實經歷。因此,對抗瘟疫的高效手段,並不是大規模的社會動員,而是基於科學的早期精準阻斷。

註:本文中所用圖片,圖1、圖2來自「醫學界·全國新型肺炎疫情實時追蹤」專題,數據截止2月8日24時;其他圖片引用自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教授呂光明團隊的作品《2月8日全國疫情分析報告:快速增長勢頭初遏,湖北之外疫情企穩!》,數據截止2月7日24時。所有圖片中的數據,均源自國家衛健委和各地衛健委的官方披露數據。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作者:周亞夫

責編:董小雯

「講出你的故事

抗新型肺炎故事徵集中

疫情嚴峻、醫護再上戰場;

一方有難、全國人民支援!

歡迎一線醫生、護士、院長、患者等

講述自己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IV7MnABjYh_GJGVCW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