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彭德懷大侄女,彭總在位時她隱藏身份,彭總含冤入獄時她主動挑明身份

2019-11-27     今日女報

「紅色家風潤三湘 家國情懷故事匯」之八

湖南省婦聯出品 今日女報/鳳網製作

編者按:良好的家風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助於涵養好的作風、政風和社風、民風。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湖南省婦聯推出「紅色家風潤三湘 家國情懷故事匯」系列報道,介紹湘籍老一輩革命家、現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風好家規的故事,敬請關注。

彭德懷的家風:近水樓台「不」得月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章清清

人物簡介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湖南湘潭人,元帥軍銜,曾任紅五軍軍長、一方面軍和抗日先遣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和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八路軍和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共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軍委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1935年,毛澤東為彭德懷寫下的一首詩。

彭德懷是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一生赤膽忠誠、叱吒風雲,為革命勝利立下赫赫戰功,贏得「彭大將軍」的美名。他雖然沒有親生兒女,但他對兩個弟弟彭金華、彭榮華烈士留下來的8個孩子視如己出,給予了非常多的關心和照顧,也把自己剛直不阿、一身正氣的作風潛移默化給了身邊人。「既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風,那就任何時候都要清正、廉潔、誠實。」這是彭德懷寫給侄子信中的話,也是他對所有晚輩的要求。

兩件雨衣

彭鋼是彭德懷最小的侄女,她從12歲住進中南海永福堂開始,斷斷續續和伯伯彭德懷生活了15年,是和彭德懷生活時間最長、交流最多、受影響最大的晚輩。晚年,她回憶和伯伯交往的片段,兩件雨衣的故事讓她記憶猶深。

彭鋼曾回憶,在她幼年時,有一次彭德懷買回來兩件雨衣。她看到後特別高興,因為她期盼已久,而且還有兩件,可以隨便穿。

但她沒想到的是,伯父拿著雨衣先去了左權的女兒左太北那裡,讓左太北先挑。等左太北挑好了,彭德懷才把剩下的那件雨衣拿給彭鋼。彭鋼一開始很不開心。這時,彭德懷對彭鋼說,左太北是左權將軍唯一的女兒,左權犧牲時她年僅2歲,從小沒有父親,媽媽又不經常在身邊,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照顧她,凡事先想著她呢?「遇事一定要互敬互讓,先人後己呀。」彭鋼在回憶文章中說,伯父對她說的這句話她一直記憶猶新。

世人看到的都是彭德懷元帥英勇無畏的一面,其實,他也有如慈父般細膩溫柔的一面,並且教導孩子們要誠實、謙讓、奉獻、分享。

「茄子」諺語

彭德懷是湖南湘潭縣人,典型的湖南人性格,性格直爽剛正,愛憎分明。他曾經這樣說過:「我這個人,拿共產黨十條標準來衡量,很不夠,但有一條我做到了,就是敢講真話,實事求是。」

在彭德懷的大侄女彭梅魁眼中,伯父不僅對自己要求實事求是講真話,對侄兒侄女們同樣要求「不能說假話」。

上世紀「三年困難時期」的一天,彭德懷問她廠里工人的生活是否困難,梅魁遲疑了一會回答說:「不困難。」

當時彭德懷並沒有說話,而是走到大門外指著一顆樹問:「梅魁啊,你看這樹怎麼不長葉子呀?」梅魁回憶,她心裡清楚,因為自然災害,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難,只好吃樹葉充飢,所以樹上沒有葉子。可是她不知道怎麼回答,只好一言不發地低著頭,不敢看伯父的眼睛。

彭德懷沒有說話,走到茄子地旁邊,指著茄子秧對梅魁說:「茄子不開虛花,小孩不講假話。」他又指著自己說:「我這個老頭子就像小孩子一樣不說假話,我要講真話,實事求是。梅魁啊,我希望你後不要搞那些吹牛拍馬之事,一定要做老實人、辦老實事,心裏面一定要時刻想著人民啊!」

對於伯伯的教誨,彭梅魁一直銘記在心。彭梅魁在北京汽車製造廠工作期間,從不主動說自己是彭德懷的侄女,工作不搞特殊化。彭德懷的妻子浦安修送她一雙皮鞋,同事問她是誰給的,她都說是撿來的。而當彭德懷含冤入獄時,她主動向廠黨委說明「我是彭德懷的侄女」。後來,彭德懷在獄中的換洗衣服和被褥,以及要讀的書,一般都是她去辦理。

暗降軍銜

「在思想上、工作上應向高標準看齊,經常去找差距,就會感到自己比不上別人,就會虛心,就會不斷進步。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主要是向五億多農民去看,這樣就會感到滿足。以此共勉。」

這是彭德懷1966年寫給侄兒彭起超的一封家書,署名是清宗。清宗是彭德懷父親根據家族輩分替他起的大名,含義是將來長大了有出息,還要清清白白做人,對得起祖宗。

清正廉潔是彭德懷的家風祖訓,也是他對晚輩的要求。

彭起超曾回憶過這樣一段往事。那是1955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大將為學校軍官授銜,彭起超被授予中尉軍銜。抗日戰爭時,彭起超參加了八路軍,從警衛員逐級提升到副團長職務,解放後又被推薦進哈爾濱軍工學院學習。彭起超很納悶,與自己履歷相同的同學都被授了上尉軍銜,為何自己被壓低了一級?

想不明白的彭起超便去陳賡將軍家中詢問原因。陳康告訴他,他的軍銜確實被壓低了一級,而且是彭德懷元帥授意的。彭起超覺得很委屈,趁著放暑假的時間,來到北京找彭德懷「講理」。

彭起超回憶,當年面對一腔怨氣的自己,伯伯彭德懷說:「不錯,是我提出來要壓低你的軍銜。為什麼?因為你是我彭德懷的侄子,了解你的人,知道你是憑本事當上軍官的;不了解你的人,可能以為你是靠彭德懷的關係戴上牌牌的。全軍近百萬幹部要授軍銜,我只有犧牲你,才能服眾。這裡沒有什麼政策問題,只有全局問題。」

彭起超還是不服氣,彭德懷耐下性子解釋說:「你只知道跟活著的人比,怎麼不去跟死了的人比?你想想,你的父親連新中國的五星紅旗都沒有看到,就被反動派殺了頭;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為了建設新中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好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你怎麼不去跟他們比?」

彭啟超被伯伯說得心服口服。假期結束,他踏上了返校的列車,在車上他打開了伯伯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上面寫著:「啟超,你既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風,那就任何時候都要清正、廉潔、誠實。老實人有時會吃虧,但從長遠看,老實人不吃虧。想想那些為革命犧牲的人,你還會為肩上多一顆豆豆、少一顆豆豆煩惱嗎?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可從我這,得改改這個規矩,那就是近水樓台『不』得月。你也許一時想不通,但時間久了,你會明白伯伯的一番苦心,嚴是愛,松是害……」彭啟超讀著讀著,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元帥離世。從物質財產的角度來說,他什麼也沒有留下,但從精神財富的意義上來說,他留給後人的是對真理的追求,是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熾熱的愛,留給侄兒侄女的是清正廉潔的家風。在彭德懷蒙難的日子裡,八個侄兒侄女對伯伯始終堅信不移,毫不動搖。

參考資料 :《彭德懷》、《彭德懷交往實錄》等

小編:喜之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A5QrW4BMH2_cNUg-5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