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遠知驥——磺脲類藥物的合理選擇

2019-09-17   醫脈通內分泌科

作者:林楚佳,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60歲,原銀行職員。主訴口乾、多飲、消瘦7年,視物模糊3月。患者7年前出現口乾、多飲、消瘦症狀,檢查發現血糖升高,服用「二甲雙胍500mg tid及格列齊特60mg qd」治療。近3月來出現視物模糊,體重逐漸下降3kg。門診測末梢血糖19.2mmol/l,因而收入院。無特殊病史。無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體:身高164cm,體重64.2kg,BMI23.86kg/m^2,腰圍88cm,BP135/80mmHg。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FPG16.45mmol/l,2hPG21.84mmol/l,β-羥丁酸0.06mmol/l,HbA1c11.3%,空腹C肽1.2ng/ml (空腹1.1-4.4ng/ml),餐後2小時C肽4.1ng/ml,GAD,IA2,ICA均陰性。結合患者病史及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為:2型糖尿病,輕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治療及隨訪過程

入院後給予加強飲食治療和生活方式干預;胰島素強化治療:甘精胰島素+三餐前賴脯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500mg tid等綜合治療。治療10天,FPG6.4mmol/l,2hPG7.5mmol/l。出院後糖尿病專科護士進行糖尿病教育,囑咐患者進行糖尿病營養治療+運動的綜合治療。降糖藥物選用了二甲雙胍+磺脲類組合(二甲雙胍500mg tid,瑞易寧10mg qd)。三個月後複查:BMI為23.8kg/m^2,腰圍88cm,血壓135/80mmHg,空腹血糖:5.87mmol/l(血漿),2hPG:8.99mmol/l(血漿),HbA1c:6.8%,空腹C肽:1.73ng/ml。六個月後複查:BMI為23.5kg/m^2,腰圍 87cm,血壓 125/80mmHg,空腹血糖 5.89mmol/l(血漿),2hPG 7.44mmol/l(血漿) ,HbA1c6.6%,空腹C肽 1.95ng/ml。

討論

患者60歲男性、糖尿病病史7年,伴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FPG:16.45mmol/l,2hPG:21.84mmol/l,HbA1c:11.50%,無酮症,無酮症酸中毒,空腹C肽水平尚未明顯下降,心電圖正常。

C肽(C-Peptide)又稱連接肽,由胰島β細胞分泌,它與胰島素有一個共同的前體胰島素原。胰島素原裂解成1個分子的胰島素和1個分子的C肽,因此C肽與自身胰島素摩爾量是一致的。因為C肽不容易被肝臟降解,因此測C肽就是測了胰島素的含量,能準確反映胰島細胞的功能。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的同時可抽血測定空腹血糖負荷後1小時、2小時、3小時的血清C肽水平,正常人在服糖60分鐘後C肽水平升高至基礎水平的3倍以上。1型糖尿病C肽水平極低,胰島功能減退者餐後C肽上升的幅度常低於3倍。對於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用測定血中胰島素水平不能評價自身胰島功能,可以測定C肽水平來評價自身胰島β細胞功能。

從病史上看,患者的病程較長,未免令人擔心其β細胞功能狀態。然而血常規顯示空腹C肽水平為1.2ng/ml,尚未出現明顯下降,而針對此類患者,磺胍組合仍是經典有效的搭配。

瑞易寧聯合二甲雙胍進一步降低空腹血糖

(M.Feinglos,et al. Diabetes Pract,2005;68:167-175

瑞易寧聯合二甲雙胍進一步降低HbA1c

(M.Feinglos,et al. Diabetes Pract,2005;68:167-175

綜上,2型糖尿病病程長、血糖高並不意味著β細胞功能已衰竭。解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後β細胞功能可得到恢復,經典「磺胍組合」仍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