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多人信奉的真理。
但其實很多愛,卻給了孩子很大的傷害。
比如之前朱雨辰的媽媽,那種令人窒息的愛,讓他和姐姐都恐婚。
已經70多歲的朱媽媽,對39歲的兒子樣樣操心:
除非是自己在洗澡出不來,否則兒子需要任何東西,她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兒子面前;
給兒子做了菜,硬逼著他吃下去,還上演「苦肉計」,不吃就是不孝;
兒子去拍戲,她就跟劇組,帶著一個電磁爐,宣稱要給兒子一個移動的「溫暖廚房」。
她不無自豪地坦言:「我一個人頂兩個菲傭!」
「我是用我整個生命來愛兒子的!」
不僅管生活,連感情也管。
朱雨辰想過反抗,他覺得媽媽的愛太重了,甚至跟她大吵:「你這樣會把我搞死!」
為何愛,卻變成了深深的傷害?
如何看待以愛之名的傷害?
在2020年初,我諮詢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老師,把很多父母出現的問題,都提給了她。
強制性的愛,是害
很多父母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但其實有些愛是害。
盧勤老師總結了五大有害的愛。
- 第一就是溺愛。
其中,溺愛是讓孩子最沒有空間的愛。
過度的這種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你越愛他,他越恨你。
- 第二種是替代性的愛。
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乾了,那孩子什麼都不會了。
- 第三種是攀比型的愛。
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總是拿別的孩子作為自己孩子的標準,所以孩子就不努力了。
- 第四種是打罵型的愛、指責型的愛。
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奈。
因為你不知道他該怎麼做你才能滿意。
- 最後一種就是強制性的愛。
過多的干預帶來孩子的無措。所以這種愛就是害。
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好起來,你首先要從這種有害的愛中走出來。
我為你好,是你為孩子好,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自己有自己成長的規律。
「我為你好」,反而影響孩子成長
很多媽媽都會說「我為你好」,其實這就是強制性愛的一種。
但很多時候,「我為你好」,反而會影響孩子成長。
盧勤老師舉了個例子。
很多媽媽都會遇到孩子吃飯挑食的情況。
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但就像大眾說的,有一種冷就「奶奶覺得你冷」,其實也有一種餓就「媽媽覺得你餓」。
可能孩子那時就是不想吃飯,但是爸爸媽媽就認為,我認為你該吃。
媽媽覺得你餓了,你就該吃這個。
那至於孩子愛不愛吃呢?怎麼讓孩子愛吃呢?
她從來沒想過。
其實,如果你把胡蘿蔔這種東西,做成很好玩有意思的糕點,孩子覺得很可愛,就會高興得把它吃了。
所以做家長的,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行按在孩子身上。
很多時候,父母過分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束縛。
如果孩子將來要走的路,是我們父母覺得對他好,替他選擇的,而不是他真正喜歡的,這樣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就好像一個蟹籠裡面很多螃蟹,它們都想爬出來,其中有一隻螃蟹就快要夠到蓋子衝出來的時候,突然冒出一隻蟹腿用力一夾,把他拉了下來,經過幾次掙扎,那個螃蟹終於放棄了。
而現實生活中,孩子身邊有很多人都充當著那隻蟹腿的作用,包括我們父母。
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是如果太過強制,太過自我,那這樣的愛是沒有哪個孩子可以承受得住的。
站在孩子的視角
才能懂得孩子的世界
做父母的要有兒童特點,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孩子不是強制出來的,很多時候之所以有衝突,是因為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
只有站在孩子的視角,才能懂得孩子的世界。
盧勤老師說,自己曾經和一個台灣的電視主持人一塊聊天,他發現了有個現象特別奇怪。
為什麼三歲的孩子進商場就又哭又鬧?
商場不是應該比咱們家好玩多了嗎?
但有一天他正在交費,孩子站在那又哭了,他一看孩子鞋帶開了,就給孩子繫鞋帶。
系完鞋帶他沒有馬上站起來,而是順著孩子的眼光往前一看。
這時他才發現,在孩子眼睛裡根本沒有商品,都是大人可怕的大腿和大手。
而且那些大手來回擺動,打著孩子的腦袋,他頓時覺得這個世界太可怕了。
他把孩子抱起來說,咱們一分鐘也不呆了,馬上回家去。
但孩子被抱起來後,就看到了玩具,反而不要回家了,還笑了。
這就是視角。
父母只有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才能懂孩子看到了是什麼。
所以我們很多事情強加給孩子沒用,你要知道孩子他這個年齡最喜歡什麼。
順應他才可以。
父母要學會
邊界感的愛
"孩子寫作業拖拉,寫不好怎麼辦?"
這是很多父母都會問到的問題。
其實這也涉及到一個邊界感的愛。
孩子是個人,不是寫作業的機器,也不是學習的機器。
尊重孩子,就是說媽媽有自己的工作,孩子也有自己的工作。
可以跟孩子溝通:
你的工作是學習,媽媽的工作可能是勞動掙錢,咱倆有不同的分工。
所以學習是自己的事兒,寫作業也是你的事兒。
如果媽媽回家,還有一點工作要在家干,那你就干你的工作。
你該忙什麼你就忙什麼,孩子就該忙什麼忙什麼。
你回去可以向他彙報一下,今天媽媽的工作完成了,或者工作沒完成,是什麼心情,讓他知道。
那你的工作完成怎麼樣,他就會覺得我的工作還差一點,那快抓緊,咱倆看誰完成得快,咱倆好睡覺。
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那麼累?
因為我們爸爸媽媽把寫作業學習,全部都變成自己的事了。
爸媽:我讓你學,你為什麼不學啊。
孩子:你讓我學,我為什麼學啊。
我幹嘛讓你學,你愛學不學?
父母一定要想清楚,這是他自己的事情。
你要有時間跟他講清楚學習的必要性。
「為什麼要學習?
媽媽就是因為可能當時沒有好好上大學,學的不夠,所以工作起來有點吃力,現在一邊工作還在學習呢。」
這樣才讓孩子明白,這是我自己的事,早晚他得明白,你逼永遠逼不回來。
做父母,心態很重要
現在大家的壓力都很大,抑鬱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個疾病。
而最小的抑鬱症患者只有8歲!
所以現在我老是給家長講課講心態,因為改變心情就改變了世界。
我總結了一個詞叫「太好了」三個字!
用太好的眼光看世界,太好眼光看家庭,太好的眼光看孩子,太好的眼光看老人,你會忽然發現人都有兩面的。
你用太好的眼光去看,這個人就很光彩,從太糟的眼光看,這人就沒法要了。
好心態是怎麼培養的?
你要有太好的心情去看這個事情,這些事出現了太好了。
如果說壞事沒來,你根本別想壞事。
壞事到了以後,你就找到這個壞事中有什麼可以積極的、能夠去對自己有好處的。
要有太好的心態,我覺得這一點上我媽給我的重要的禮物就是三個字「太好了」。
因為我那會插隊的時候,腰部受傷,就被農民送進了部隊醫院。
當時我怕我媽著急沒告訴她,後來我想我還是告訴她吧,我就寫封信告訴我媽了。
我媽在北京呢,我想我媽一定特別著急,誒你怎麼樣了疼不疼?
我媽沒有,來信寫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太好了!你終於可以休息了!你太累了!
我想我媽說的對啊,我在農村住土房,我在醫院住樓房,我在農村吃窩頭,我在醫院吃饅頭,我在農村還幹活,我在醫院不幹活。
太好了!
越想越高興,這一高興這腰疼痛就好多了。
出去溜達,看到滿部隊醫院出了很多黑板報,出得實在是太難看了!
我從小就出黑板報的高手,給他們出了一期,他們說太好了,千萬別出院!
五四青年節板報比賽結束再出院,然後他們讓我編節目,我就編了個節目。
他們說太好了,千萬別出院,等五四青年節演出結束再出院,本來住一個月我住了三月。
然後每次再有病,太好了!我終於可以寫書看書了!平常忙得都坐不下來。
盧勤老師說自己這一輩子遇到很多難事苦事或者是不公平的事,但自己永遠用太好的眼光去看,我就學得一生就快樂!
所以改變心情是很重要的。
抑鬱這個東西,只有自己解決,忙起來就沒那麼多事了!
而很多孩子的抑鬱是父母逼的,只有改變了父母的心態才能改變孩子。
跟孩子溝通,信任是王道
人願意把心裡話和誰說?他信任的人!
我們的父母常常就不信任孩子,他的眼光里在那懷疑,一看就沒什麼好事。
尤其到了青春期,怕早戀,怕影響學習,那孩子肯定不跟你說啊。
有一個教育局局長就做的很好,他的孩子上高三,有一次這個孩子跟他爸爸產生了這樣一個對話:
孩子:爸爸我看上我們班一女生都快畢業了,我想跟她結婚行嗎?
爸爸:可以啊,如果你在想在縣裡發展,你就跟她好下去;
如果想在省里發展,你可以到省里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想在北京發展,你可以到北京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想在世界上發展,你可以到出國再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那我等等再說吧!
這多平等!
我只是告訴你一個眼光。
所以我覺得其實就是,相互的信任是極其重要的!
如果你不信任孩子,你就很難聽到孩子內心裡那種秘密。
而跟孩子相處也有門道。
在這裡,聽孩子說什麼就很重要。
因為你不了解孩子跟我們是完全兩個時代的人,你不了解他,就得先聽聽他說。
你從小就養成聽他說的習慣,等他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有什麼事就也會跟你說。
聽的時候就要洗耳共聽,人家說的時候你別給人插嘴,隨時講你這不對,然後給人評論一下,然後再說我都知道了。
這樣會顯得你很傲慢,這人你也不愛聽。
要洗耳共聽,聽完之後可以跟他共同探討一些問題,這個問題這樣你看怎麼樣?如果不這樣話那樣又怎麼樣?
他覺得你可以跟他商量完事情,這也比較好。
傾聽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個就是要相互理解,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
這個理解,特別是讓孩子要理解你,理解你在幹什麼。
如果他不理解你在做的事情,你整天忙不管他,他就覺得你不愛我或者怎麼樣,所以讓他知道你在忙什麼很重要。
我們有一個活動叫和爸爸媽媽上一天班,讓孩子知道父母在忙什麼,這特別的重要。
我覺得我兒子對我就特別理解,從小就知道我在忙什麼。
我那會兒他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中國少年報在文化宮搞寒假兒童大世界,有一個知心姐姐諮詢活動當時家裡沒有人看他,我說跟我一塊去吧,那時候他上小學四年級,他說那你中午得請我撮一頓。
我說沒問題,我們倆就去了,結果那會吧上午應該12點結束,好多人都不走。等那些人走了,下午1點還一場呢,那賣飯的走了,我們倆就沒買著什麼好吃的,拿個麵包拿一瓶水回來了。
後來過了幾天,我看我兒子寫了篇日記:
星期天我和知心姐姐去工作,工作到中午了,他們都不走,結果賣飯的人走了。
如果你將來跟知心姐姐去工作,一定要自己帶飯。
知心姐姐是誰啊?
她就是我媽。
然後老師給他評語:我為你有這樣敬業的媽媽感到驕傲!
我看到這篇日記的時候孩子已經很大了,我非常感動。
我的孩子就因為知道我在忙什麼,從來不抱怨。
就今天他都40歲多歲了,從來沒抱怨過。
我一天到晚在忙,從早到晚上在忙還經常出差。
但我的愛人和我的孩子都非常的理解我,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大家要知道你在忙什麼,你不要覺得我忙也都是為了你們。
不是的,你要知道,他知道了就不一樣了。
最後,男人要有自己的主意。
你要讓他成功。一旦他挫敗,他不就得找歪門邪道去了嗎?
所以很多孩子犯的錯,是家長逼出來的。
而你又不能接受,你就把他毀了。
所以很多事情要根據孩子不同的成長規律,讓孩子就像水一樣,堵是堵不住的。
要有個渠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