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你好,李煥英》,真的挺好。
雖然它笑中帶淚,喜劇開頭悲劇結尾的形式,「小品」化痕跡有些明顯;雖然裡面的有些橋段,已經在各種小品、段子、短視頻里看過一百遍,但是當你坐進電影院,看到大碗娛樂和開心麻花這兩個國內喜劇頂流機構合作的,包袱密集性輸出的「喜劇作品大合集」,還是會覺得那麼好看,那麼招笑。
笑著笑著,票房就上去了,如今賈玲已經是國內首個票房突破50億的女導演。
可笑完之後,我又有些心疼,作為喜劇演員和第一次手執導筒的導演,賈玲無疑是成功的,但作為女兒,賈玲什麼時候才能放過自己,真正地跟自己和解呢?
眾所周知,電影《你好,李煥英》的誕生是源於賈玲對媽媽的思念。
「要是能少讓媽媽操點心該多好呀!」「要是能讓媽媽看到自己的優秀該多好呀!」「要是媽媽當初生的不是我那該多好呀!」……媽媽離開後,這種後悔、自責和痛苦的情緒,一直圍繞著賈玲。在之前接受採訪的時候,賈玲甚至說過「沒有媽媽以後,一輩子都不可能真正地快樂」。仿佛媽媽走的同時,也把她所有的快樂都帶走了。因為她越成功,心裡就會越痛苦,痛苦於她的成功沒有辦法和媽媽一起分享。
為了彌補這種遺憾,賈玲在電影里讓賈曉玲代替自己回到過去,跟媽媽成為閨蜜,完成讓媽媽看一次自己表演的心愿,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真正地開懷大笑,對於知道這段過往的人,電影的名字要是改成《媽媽再愛我一次》也是成立的吧。
「沒有媽媽就沒有快樂」,賈玲的這種感受不是個體現象,新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親對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幸福是起決定作用的。當了媽媽的人,總習慣把孩子的「快樂健康」掛在嘴邊,但其實孩子對媽媽也有同樣的期望啊!
所以媽媽自我犧牲式地付出並不會真正讓孩子快樂,只有媽媽自己先快樂了,孩子才會自信樂觀地去過自己的人生。
電影中,賈曉玲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現實中賈玲也借著電影,圓上了自己心裡的缺口。所以表面看起來,電影講的是親情,但實質是在講一個接受分離的故事。
心理諮詢師榮偉玲說過,在人生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重要的分離。回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的確如此。
從出生開始,孩子脫離媽媽的母體,是一種物理形式上的分離;一年之後的離乳,是媽媽和孩子情感和生理的雙重分離;再大一些,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第一次上學,第一次離開家,這些都是分離的體現。
最好的分離是成熟的分離,是成年子女和父母的分離。分離的雙方都是成年人,父母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係仍然親密,但關係中的雙方都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最壞的分離是生而不養的分離,是成年父母拋棄、棄養自己年幼的子女,無論心理還是生理,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樣的孩子會一直在嚴重缺愛的環境中長大,會把「媽媽不愛我」當作自我攻擊的理由,將來不是拚命地討好別人就是永遠地封閉自己。
還有一種分離,是像賈玲和她媽媽這樣,由於突髮狀況造成的分離,失去的一方會久久無法接受分離的結果。如果媽媽是因病去世,並在去世之前賈玲盡到了女兒床前盡孝的責任,可能她就不會這麼痛苦。
(賈玲和媽媽、姐姐的老照片)
同樣是分離,也會有好壞之分。好的分離,是孩子在有父母陪伴的有愛的家庭氛圍中,一步一步成熟地邁向自己的分離,而不太幸運的孩子,則是遭遇到和父母的突然分離,比如賈玲。他們在經歷過一系列的自我攻擊之後,最終還是要靠和自己達成和解,才能完成和父母的徹底分離。
分離雖然很痛苦,但也不完全是壞事,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書中表達過,孩子想要真正成長,一定要從心理上有一次「弒父」或「弒母」的過程,也就是自己主動切斷和父母關係的過程。切斷式的分離肯定會痛苦,但另一方面,脫離了父母的控制,孩子才有能力有自信去創造自己的世界。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跟西方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一種「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相互依存,西方親子關係卻奉行「我為你難過,卻無能為力」的原則。
也就是說,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父母(特別是媽媽)總是用一種奉獻犧牲的方式,強調自己的付出。所以他們才會自然地說出,類似「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等你有了孩子就懂了!」這樣的話。孩子年幼時可能並不理解,但迫於父母在親子關係中的強勢,只能按他們的意志來選擇自己的生活。
但親子這種關係的巧妙就在於,前半段是由父母掌握主導權,他們就把自以為好的一切全給孩子。而後半段主導權轉移到了孩子手上,孩子也同樣想把自以為好的一切給到父母。但雙方給予的同時卻沒有真正考慮到對方的需求。
電影中賈曉玲給媽媽安排相親這一段最具有代表性。賈曉玲自認為,媽媽最大的不幸在於嫁了個普通工人,生了一個她這樣平凡普通的小孩,所以看到有機會嫁給廠長的兒子,生一個可以讓媽媽炫耀的「別人家孩子」,她覺得撮合媽媽和沈光林在一起,媽媽就會幸福。但媽媽最終仍然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出了選擇,並反過來問她,「你怎麼知道我不幸福呢?」
「如果生的不是我,媽媽會比較快樂嗎?」這是一個連媽媽自己都未必有答案的問題。但不管是媽媽還是孩子,只要是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抱怨也不放棄,那麼任何的選擇都值得尊重。
跟賈曉玲一樣,小A的爸爸也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去世了,小A媽媽這麼多年一直沒有再婚,一個瘦小的農村婦女,獨自苦苦支撐一個家,可想而知有多難。小A心疼媽媽,初中畢業就輟學打工,所有可以外出賺大錢的機會,他都一概拒絕。現在小A憑著多年的吃苦耐勞也算事業有成,非常想讓媽媽在家享點福。所以看到媽媽一把年紀還出去打工,他生氣;看到媽媽每天受苦受累地打理菜園,他也生氣。為此小A經常跟媽媽起衝突。媽媽覺得委屈,一心為兒子著想,能多賺一塊是一塊,難道自己有錯嗎?小A也覺得委屈,自己心疼媽媽,不想媽媽一把年紀還受苦也錯了嗎?
小A和媽媽都沒錯,錯就錯在他們都深受「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影響,這樣的關係最大的特點就是界限模糊。彼此都認為是在為對方而活,就是沒有人先想到為自己活。世界上就算再親的人,也無法代替你生活,你自以為是的幸福,也並不是對方真正想要的生活。
(賈玲母親去世前的全家照)
我們都說,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無論什麼樣的分離,媽媽都終將退出孩子的生活。其實孩子也一樣,比起做給外人看的「孝順」,也許成年之後的不打擾,才是對父母曾經無微不至照顧的最好回饋。
結婚買不起房、車,不伸手跟父母要錢,而是自己憑能力去租房租車;生了孩子沒時間帶,不是讓父母來做免費保姆,而是自己和配偶去想辦法協調;夫妻倆鬧矛盾,不是一賭氣就逃回娘家,而是一個人找地方先冷靜下來,再去收拾自己的一地雞毛。
電影《你好,李煥英》最後有一個鏡頭,是賈曉玲開著紅色的敞篷跑車帶著媽媽飛奔在盤山的公路上,媽媽在笑,賈曉玲也在笑。一轉彎,媽媽不見了,賈曉玲依然在笑。這雖然是電影畫面,但實際是賈玲在向媽媽告別,也在向以前的自己告別。
賈玲是幸運的,因為即便媽媽離開了她,她也一樣靠著媽媽之前十多年的愛,勇敢地過著自己的人生。她一直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環境當中,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姐姐,包括她後來的師傅馮鞏,都分別在她人生不同的階段給予了愛和關心。
當然,賈玲成長得這麼好,情商這麼高,媽媽有很大的功勞,因為母愛的底色某種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希望這部電影的大賣,給讓賈玲和像賈玲這樣,沒有好好跟媽媽道別的孩子,都能早一點走出「沒有了媽媽,我這輩子都不可能真正快樂」的陰霾吧!畢竟媽媽的青春和人生我們無能為力,但至少可以過好自己的一生,讓媽媽無憂無慮。
圖片來源:電影《你好,李煥英》&網絡
作者介紹:陳妍,電影愛好者,親子關係旁觀者,育兒內容提供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