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公布了北京舊城改造項目「胡同泡泡218號」。MAD對位於北京前門東區的一座清末四合院進行的修復、改造——在恢復四合院原有三進格局的同時,創造性地加入了三個不同形態、猶如天外來物的「泡泡」。藝術輕觸社區,新與舊、傳統與未來在老城裡創造了新的對話空間。
2006年,MAD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提出關於未來北京的暢想—「北京2050」。其中的「胡同泡泡」提案,提出舊城改造不一定需要推倒重建,而是通過加入猶如超越時空的「泡泡」,像磁鐵一樣更新社區生活條件、激活鄰里關係。「這是一種「微觀烏托邦」式的理想,我希望這些「泡泡」像新生的細胞一樣具有生命力,賦予老建築一種活力,並通過改變局部而達到整體社區的復甦。」 馬岩松說。2009年,MAD首個「胡同泡泡」在北兵馬司胡同32號成為現實;十年後2019 年,「胡同泡泡218號」建成。
西打磨廠街218號院的修復、改造,起源於2014年由天街集團、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以及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的舊城更新研究計劃「城南計劃——前門東區2014」。MAD在此研究項目中對舊城更新規劃提出了不動、更密、針灸、精神四個原則。後來218號院成為了這個研究的試驗點。
院子位於前門東區西打磨廠街西段路南,占地469平方米,坐南朝北,為晚清建築。一百多年來,建築從最初史載的外國醫院,變成了改造前20多戶居民聚居的大雜院。院子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多重加建、改建,院落的原本格局已十分模糊。至近代,由於院子的居住條件的逐漸敗落,原來的住戶也大多搬走,院子逐漸失去了歷史院落原有的生氣。
老舍曾說:「老北京的美在於建築之間有『空』。」北京舊城改造,如何保持讓這份「空」可以繼續自由發展,同時以藝術的方式從功能及精神層面活化社區,將是MAD舊城改造繼續研究及試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