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美] 海姆·G·吉諾特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杜雨珂
父母會慢慢地、無意識地喚醒孩子心中的內疚感。內疚就像鹽,是使生活豐富多彩的有益調味劑,但是永遠不能讓它當主菜。當孩子違反社會行為規則或者道德行為規範時,就會產生內疚。
但是,當孩子被禁止某些消極的情緒或者不太正確的想法時,孩子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太多內疚和焦慮。
為了防止不必要的自責,父母對待孩子的犯規行為,應該像一個優秀的技工處理損壞的汽車那樣。他不會譴責車主,而是指出需要修理的地方。他不會譴責汽車的噪音,或者咔噠咔噠聲,或者吱吱聲,他利用這些聲音來進行診斷。他問自己:問題可能出在哪兒?
如果孩子們心裡知道他們可以隨自己高興地想像,而不必擔心失去父母的愛和支持,這對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安慰。當有不同意見時,這樣的表達會比較有用,例如:「你這樣想,但是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們對這件事的想法不同。」
或者「你的看法好像對你而言是正確的,我的看法不一樣,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父母嘮叨,給孩子不必要的解釋,可能無意識地導致孩子內疚。
相信父母必須控制局面,孩子必須同意他們,即使談話的主題很複雜,孩子還不成熟。這樣的父母,更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內疚。
五歲的扎伽利對幼兒園的老師很生氣,因為老師已經因病休息了兩個星期。老師回來的那天,扎伽利一把抓住她的帽子,跑到了院子裡。媽媽和老師都跟著他。
老師說:「帽子是我的,應該還給我。」
媽媽對扎伽利說道:「扎伽利,你很清楚那帽子不是你的,如果你拿著帽子,老師會感冒,又要生病了。她之前病了兩個星期,你知道的。 現在,扎伽利,你不希望老師再次生病吧?」
如此解釋的危險使扎伽利可能會覺得需要對老師的病負責任,並且感到內疚。這通冗長的解釋不僅不切題而且有害。 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拿回帽子。手中的一頂帽子比院子裡的兩個解釋要有效得多。
可能事後老師會跟扎伽利討論他對老師沒來上課的憤怒,向他指出處理這種情緒的更好的辦法。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作者:[美] 海姆·G·吉諾特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9月
-作者-
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吉諾特博士的一生並不長,他將其短短的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研究以及對父母和教師的教育。他依靠聰明才智做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朗讀者-
河北保定師範附屬學校
中國網小記者 | 杜雨珂
座右銘:不斷的努力 是讓你
距離成功越來越近的階梯。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